顶尖人才意外去世不可怕,
但一个月内不止一名专家去世就有些蹊跷了。
尤其是他们的去世信息还被延迟公布,一个41岁一个67岁,明明都不算老的年纪却全都因病“救治无效”身亡。
这中间到底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具体链接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著名遥感卫星专家病逝
2024年5月21日,我国著名遥感卫星专家、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原副院长李传荣在北京因病经抢救无效逝世,年仅67岁。
但李传荣院长去世的讣告却并不是当天发出的。
要知道在现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平时娱乐圈的明星们有个风吹草动都能立刻冲上热搜,但李教授去世的讣告却整整拖延了五天,死因也只有一句因病逝世,尤其是几家媒体就像商量好了一样,这实在让人不解。
李传荣教授一生都在致力于遥感卫星技术,更是
在构建我国遥感卫星地面系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不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200多篇的论文,还出版了6部相关专业的著作,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就有30多项。
2003年,李传荣教授还获得了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2017年他还被评选为“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他的一生,是对我国遥感技术从起步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的见证和参与。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传荣就参与了我国第一代遥感卫星地面系统的设计研制工作,为我国遥感事业的崛起做出了先锋式贡献。当时我国的遥感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需要有人去开疆拓土。李传荣就是这样一批"栋梁之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
李传荣教授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全新的遥感系统理念,奠定了我国遥感卫星及其地面系统发展的基础。此外,李传荣还领衔完成了环境与减灾监测预警地面系统等多个重大工程。
他的六部专著,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国从业人员的重要参考书籍。
正是凭借李传荣等一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遥感技术才得以迅猛发展,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将曾经的落后追平并超越了当初的"师傅"。
如今,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早已打破了美国GPS在全球的垄断地位,而且我国商用和民用卫星的研发和应用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不仅如此,李传荣教授在无人机载荷相关研究中也做出了不少贡献。
荷载量是决定无人机用途的重要标准之一,荷载量大的无人机不仅能够在农业上进行大面积的喷洒工作,还可以运用到军事领域,所以具有绝对的战略价值。
李传荣教授依旧接过了这项任务,带领研究人员使我国无人机载荷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满足特殊用途要求、超视距控制以及目标识别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目前,我国无人机产品的平均载荷已经超过同级别国外产品,并且正在加速向大载重化发展。
所以说这样一位至关重要的科学“巨星”去世,对我国遥感卫星和无人机领域都是莫大的损失。
无独有偶,就在今年五月初还有一位顶尖人才也不幸去世,他的年纪甚至只有41岁!
人工智能专家何直
今年5月4号,医渡科技公司的官方账号发布了一则
讣告
,前公司创始人何直于2024年4月29日凌晨因病救治无效逝世。
这则消息瞬间就引起了网友的注意,毕竟这一年来,太多科技人才不幸去世了。
何直今年刚刚41岁,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了电子通信与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
毕业之后,何直就创办了一家科技公司,不仅如此,何直还在阿里巴巴公司任职过,专门负责大数据平台方面的产品总监。2015年的时候才正式加盟
医渡科技。
一直以来他从事的工作都是和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开发相关。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推动了医院临床研究系统和数字互联网医院的开发,为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离世让无数网友都倍感突然和震惊,尤其是何直的讣告延迟了整整十天才发出,但死因却依旧也是只有一句因病救治无效。
一个钻研于医疗领域的顶尖人才,按理说应该要比我们更加注重健康才对,为何41岁就因为疾病去世了呢?难道之前就没有任何征兆吗?
这其中的原因我们无从得知,但这两件事却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国的高精尖人才正在一个个离世!
意外去世?
就在去年我国就失去了好几位高科技人才。
2023年12月,同样身为人工智能科学家的汤晓鸥因病救治无效去世,年仅55岁。
汤晓鸥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1年还获得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硕士学位,之后更是获得了麻省理工的博士学位。
1998年汤晓鸥就加入了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学系任教,还创立了多媒体实验室,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科技人才。
汤晓鸥身上有着无数令人惊叹的标签,他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过,还担任过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副院长。2014年创办了商汤科技,2020年担任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主任。还成为过亚洲第一个获得CVPR最佳论文奖的研究者……
这些年汤晓鸥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深耕,不仅带领团队在全球首次突破了人眼识别算法的能力,还将人脸识别的技术由原来的五分钟缩短到了五秒钟。
2023年汤晓鸥还带领团队与央视合作共建了“央视听媒体大模型”。
然而,还没等他再创造一番事业,就因病逝世了。
2023年7月1日,我国著名指挥控制和人工智能领域专家、
国防科大系统工程学院专业技术上校副教授
冯旸赫先生在北京因车祸不幸逝世,英年38岁。
冯旸赫出生于1985年的甘肃平凉,2003年进入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指挥自动化工程专业就读,还曾奔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深造之后就回国读博任教。
冯教授长期都在从事智能规划方面的工作,曾经提出过构建兵棋推演环境中辅助决策的“最强大脑”——“战颅”。
2019年
冯旸赫还曾带队赢得了
全国兵棋推演大赛“人机对抗赛”的冠军。还获得过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等。
所以在得知
冯旸赫教授去世的消息后,无数网友都倍感痛心,甚至还引发了不少猜测。
不过随后就有知情人士透露了冯教授的具体情况,但大家对于科技人才的人身安全还是产生了担忧。
如何避免顶尖人才的意外才是更重要的。
就像这位网友说的,和冯教授一样因为意外车祸去世的科技人才并非少见。
2023年6月22号,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张大兵就因为车祸不幸去世,享年56岁。
张大兵曾就读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毕业之后,张大兵就一直从事于水稻、大麦发育生物学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监测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仅如此,张大兵还获得了“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的称号,2009年还入选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期间,他更是为我国培养了无数生物学人才。
然而,这一切都在6月22日的一场重大交通事故中戛然而止,张大兵教授因抢救无效最终逝世。
不止是去年,2019年9月30日凌晨,我国著名的卫星专家、遥感卫星的开拓者魏锺铨先生突发急症被送到了医院。
然而经过三天的抢救,魏先生依旧没能救回来,他在10月3日晚上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1岁。
魏先生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这样的大义让我们由衷的敬佩,但是同时也不免心疼科学技术人才的身体。
他们总是将事业放在自己的健康之前,经常性的连夜工作、奔波劳碌,但科学家们却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科研人员的保障迫在眉睫
上述几位科学家的离世或许是意外,但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科研人员的安全风险确实在显著增加。
保障科研人员的安全刻不容缓。
尤其在信息透明化时代,科研人员的信息保护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科研人员信息保护,确保他们的信息安全,是当务之急。
然而,在这个
娱乐至上的时代,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关注度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这对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国家科技发展十分不利。
科学家精神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激励下一代科研人员,培养他们的科学家精神,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长远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加强对人才的保护,对于确保科技发展的持续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反思近期科研人员离世事件,我们发现改进措施和建议刻不容缓。为我国科技人才创造更安全、更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
参考资料:
红星新闻:我国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奠基人之一李传荣去世,享年67岁
上观新闻:突传噩耗!这家上市公司,前联合创始人离世
每日经济新闻:突发!商汤科技创始人、中国AI领军人物汤晓鸥去世,享年55岁,毕业于中国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