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毫秒级精准刹车!10毫秒内返回舱4台反推发动机同时点火刹停

时间:2024-11-05 06:02:52来源:小陈言社会编辑:瑞雪

神舟十八号返回舱着陆时的那一刻,我正在电脑前写稿。新闻画面里,返回舱在茫茫戈壁滩上平稳着陆,航天员们安全归来。这一刻,让我想起20年前看神舟五号发射时的场景。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八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过了20年。这20年,航天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就拿这次返回舱着陆来说,最后1米的精准刹车,体现的是超高的技术水平。

返回舱从200多公里的太空返回地球,要经过大气层烈焰般的考验。当时速度达到7.9公里,相当于北京到上海只需要12分钟。这种速度下,返回舱表面温度能达到1700度。

穿过大气层后,返回舱还要经历"黑障"。这时航天员会短暂失去意识,但他们经过特殊训练,能够应对这种情况。之后打开降落伞,速度从200米/秒降到8米/秒。

最关键的是最后1米。这时候,4台反推发动机在10毫秒内同时点火。这个过程,就像是开车时的点刹,但精度要求比开车高出几百倍。如果控制不好,着陆时的冲击力会对航天员造成伤害。

有人说,发展航天技术花这么多钱值得吗?这个问题,我觉得要从长远看。

空间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微重力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科学家们可以进行地球上无法完成的实验。比如研究蛋白质结晶,这对开发新药物很有帮助。再比如研究材料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特性,可能发现新的材料制造方法。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空间站上种出了水稻。这说明我们在太空农业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将来如果人类要进行更远的太空探索,解决食物供应问题是关键。

航天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地面技术进步。现在我们用的很多东西,都和航天技术有关。记得小时候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借鉴了航天器的隔热技术。现在常见的记忆枕头,最早也是为了解决航天员在太空睡眠问题而研发的。

前几天和一个做医疗器械的朋友聊天,他说他们公司的心电图监测仪,用的就是航天员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民用版。这种技术转化的例子还有很多,只是我们平时可能没注意到。

回想起来,20年前看神舟五号发射时,很多人还不理解为什么要搞航天。现在再看,航天技术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发展航天技术,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太空梦想,更是为了推动科技进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领域,投入的回报可能要等很多年才能看到。

就像这次神舟十八号返回舱着陆时的毫秒级精准控制,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这种技术积累,最终会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现在,我们已经建成了自己的空间站,实现了载人航天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但这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还会看到更多令人惊叹的突破。

这些突破背后,是中国航天人的执着和坚守。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参考信源:

中国新闻网—2024-11-04—(4台着陆反推发动机助神舟十八号乘组安全回家)

中新社上海—2024-11-04—(4台着陆反推发动机助神舟十八号乘组安全回家)

新民网—2024-11-04—(4台着陆反推发动机精准点火 上海航天护航神舟十八号成功着陆)

更多热门内容
插电式混动亏电油耗增加、动力下降的难题,被吉利攻克了?
插电式混动由于其可油可电的特点,正逐渐成为当下新能源阵营中增速最快的品类,不过,对此类车型而言,亏电状态下油耗增加、动力下降的软肋同样在行业内长期存在,部分车型动辄百公里7、8升甚至更高的亏电油耗,大大增加了…

2024-11-05

铁路南京站:一名儿童不慎掉入股道,无明显外伤
11月4日晚,@铁路南京站发布情况说明称,11月4日12时50分许,G1228次列车运行至南京南站停车办客期间,一名旅客携带一名儿童临时下车时,该儿童不慎从列车和站台间隙掉入股道。车站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2024-11-05

法国巴黎银行:今后直至2025年后期这段时间,OPEC+恐怕都难以启动“恢复石油产量”的过程
法国巴黎银行:今后直至2025年后期这段时间,OPEC+恐怕都难以启动“恢复石油产量”的过程。…

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