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走在“大道”上|文化的力量|记者手记

时间:2024-11-07 20:04:39来源:封面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记者 张杰

又是一年记者节。回望过去一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和小伙伴们先后走上的两条路。一条是从历史深处蜿蜒而来的“古蜀道”,另外一条是致力于聆听、分享卓越人物,讲述文化传承故事的“大道”。从古代到当代,从空间到时间,同一个梦想,都是从天府之国出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2024年1月29日,苏东坡987岁农历生日当天,推出“人文大家融媒报道——大道”主题策划栏目。栏目取名“大道”,源于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重要启发。关于“道”的经典阐述甚多。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从《礼运》“大同篇”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等。栏目“大道”一语双关,既可以是走近智者,聆听其人生、观点之“道”,也可以是象征光明、开阔的路径之“道”。

“大道”目前已采访、报道12位人文大家,受到业内和广大读者一致好评。樊锦诗、叶嘉莹、王蒙、莫言、王巍、王立平、濮存昕、牛犇、杨丽萍……这些平均年龄79岁的大家,分处在天南海北,年龄、性别、性格、从事的领域也都存在差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发展事业长时间内发光发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2023年11月14日,我和小伙伴前往敦煌,现场报道峨影集团出品的电影《吾爱敦煌》敦煌首映礼。傍晚刚出机场,迎头赶上了敦煌该年度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气温骤降,雪花飞舞。这是生于北京、长在上海的杭州女子樊锦诗驻守60多年的地方:自然条件艰苦,但因热爱和理想发出浪漫之光。在电影首映礼上,我们近距离目睹了樊老的风采。她谈自己与敦煌的命运故事,她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动力。语气铿锵,眼神有力,表情严肃,感染力强大。首映礼结束之后,我们为樊老送上7年前她来成都参观敦煌大展时的华西都市报版面,看到她与爱人的合影时,她笑了,眼神发亮。

在敦煌研究院,我们还偶遇了从外面回到研究院的樊老。冰天雪地,她在助手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慢回到住所。她的身影看上去那么单薄瘦小,小小的身体,大大的能量。在敦煌研究院里走,随处可以碰到年轻的考古研究人员。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沿着樊锦诗的脚步,从四面八方来到大漠深处,默默为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刚刚下过初雪的敦煌,空气清新,天空一碧如洗,鸣沙山上覆盖着皑皑的白雪。一群青春的脸,洋溢着为理想奋斗的光彩。

在敦煌研究院采访(摄影:周琴)

当视线从大西北收回,我们将目光瞄向华北平原。在天津卫,在南开园,也有一位用生命传承中华文化的女性。她就是1924年生于北京的叶嘉莹。1979年,在海外执教多年,事业有成的叶嘉莹,放弃条件优渥的稳定生活,主动申请回国义务讲学,先后在国内多所高校讲古典诗词。她写下“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表达心志,身体力行,将自己的身心投注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教育、研究和现代传承、传播。晚年的她定居南开大学“伽陵学舍”,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她还累计捐赠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推动诗词教育,助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2021年,获“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称号。2024年1月,“大道”采访组从成都赶到天津,来到南开大学“伽陵学舍”,透过其助手、弟子、同事,我们深入探访到叶嘉莹用生命传承中华文化的感人故事。当时的叶嘉莹因重病正住院治疗,而且天气严寒,不便进病房打扰。在病房里的她,得知我们千里迢迢来采访,就通过自己的学生张静的手机给我们发来的微信语音,“没想到四川的媒体还惦记着我,我非常想念四川。感谢你们,走这么远的路赶来,而且还送给我一个熊猫玩偶,非常可爱。感谢,感谢。”年近100周岁的叶嘉莹,声音有点颤抖,但依然清脆。话语之间所表现出来的谦和友善,令人动容。

在南开大学“迦陵学舍”采访(摄影:周彬)

2024年4月20日,我们从杭州辗转到上海,在浦东一家养老公寓里,与90岁的演员、“感动中国”人物牛犇面对面畅聊了一下午。牛犇从影80年,与谢晋、张艺谋等大导演合作过,有丰富的影像拍摄经验。对谈采访后,他直接传授起他的摄影审美心得,还直接上手传授技艺。“比如说,等远处桥上开来一辆白色的小轿车,这张照片就有景深了。”临近傍晚,牛犇在养老院大门口送我们,这位老人看着我们拿着大包小包行李箱子摄像机,突然很感慨地说了一段话:“一个下午的采访,我看得出来,你们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我很欣慰。我这一辈子有一个感受就是,把工作当事业。人生难免有坎坷,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要怕。克服过去就是成长。”

这样的“大道”采访还发生在北京西山,在曹雪芹故居采访87版《红楼梦》的作曲王立平;发生在北京人艺,采访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在上海采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在杭州采访“人民艺术家”王蒙……文化的传承,除了以知识传递的方式进行,更是透过鲜活生命的活态分享。因为记者这份工作,我们有机会走近那些优秀的文化传承者,感受着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人间正道。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