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始终在追寻着自己的起源与归宿,而“我们都是星尘”这一句话,不仅是天文学子心中的信条,更是无数青年仰望星空时的终极思考。恒星,尤其是那些质量庞大的恒星,它们的诞生与演化,一直是国际天文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解开恒星起源之谜,寻找类似太阳那样能为生命提供庇护的恒星,科幻电影中的“太空移民”梦想或许就不再遥远。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有这样一群青年天文学家,他们正站在恒星形成研究的最前沿。自2019年以来,由刘铁研究员带领的这个不到20人的年轻团队,已经在国际顶级天文学期刊上发表了超过150篇学术论文。最近,他们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一个正在形成的“四体”恒星系统,这比著名的“三体”问题还要复杂,预示着未来可能形成一个稳定的恒星系统。
吕行,这位37岁的青年研究员,正展示着他最新观测到的“恒星宝宝”。这些尚处于形成阶段的恒星,如同宇宙中的新生儿,充满了无限可能。刘铁团队还利用位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ALMA望远镜,对猎户座的一个冷团块进行了深入观测,首次发现了“星前云核”形成前的“恒星胚胎”,这一发现对理解恒星早期演化及双星、多星系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顾琦烙,上海天文台博士后,也是刘铁团队的一员。他坦言,观测星星就像买彩票,需要夜以继日的积累和一点运气。申请望远镜观测时间就像一场竞争,只有申请到高分值的观测点,才有可能获得宝贵的观测机会。然而,即使如此,天气、设备等因素也可能让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面对这些挑战,团队成员们总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张遂楠说,学天文的人往往脾气都很好,因为面对“啥也看不到”的情况,大家都能泰然处之。他们相信,自己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尘埃,无需过于纠结。每天和团队的老师、同学一起吃午饭,到对面的光启公园散步,成了他们最幸福的时光。
上海天文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进行研究。吕行表示,背靠这样的“大树”,他们能够踏实地工作,将精力集中在科研上。然而,这群天文学家并不只是与星辰为伴的孤独者。他们热爱交流,一旦聊起感兴趣的话题,就会滔滔不绝,网络热词频出。闲暇之余,他们还会相约徒步、唱歌、玩桌游,展现出“萌”态可掬的一面。
刘铁说,天文学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需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计算机、机械工程等技能,甚至了解一些人文社科知识。他的团队每年会招收5-6名学生,生源不仅来自天文学专业,还有法学、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他们相信,天文人本质上是充满好奇心和浪漫的,为了看一颗星,他们愿意翻山越岭,也愿意在宇宙中探索未知。
除了科研,这群青年天文学家还致力于天文科普工作,推动我国亚毫米波段望远镜的自主建设。他们与上海市的部分学校和社区合作,开展科普讲座,制作全年龄段的科普慕课,让更多人了解天文学。刘铁表示,现在是青年天文学人的黄金发展期,国家正在大力布局建设高水平望远镜,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他们相信,让更多人“爱上天文”比发表一两篇论文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