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现场上演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战,众多药品价格被砍至极低,引发了广泛关注。叶酸、阿司匹林肠溶片、间苯三酚注射液等常用药品,价格纷纷跌破底线,将药企间的竞争推向了新的高峰。
与以往几次集采相比,此次参与的药企态度更为激烈,不少药品的降价幅度远超市场预期。例如,间苯三酚注射液这一品种,共有35家企业参与竞标,最终仅有9家企业成功中标,淘汰率高达四分之三。其中,四川海梦智森生物报出了0.22元/支的超低价,降幅高达92.36%,这一价格甚至接近了该药品的包装成本。
除了国内药企之间的激烈竞争,外资药企巨头如默沙东、辉瑞、拜耳等也在此次集采中选择了“退场”。面对国内企业“极限报价”的冲击,这些曾主导市场的原研药企黯然退出,显示了国内药企在成本和价格方面的强大竞争力。
然而,这场价格战也引发了外界对药品质量和供应稳定性的担忧。部分拟中选药品的价格低至可能无法覆盖基本工业成本,让人不禁质疑低价是否意味着低质。对此,国家医保局多次强调,集采并没有降低企业的合理利润,挤压掉的是虚高的价格水分和“灰色地带”。
业内人士也表示,产品质量是药企的“生命线”,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将面临惨痛的代价。因此,企业会靠规模和效率来降低成本,而不是降低质量。例如,杭州沐源生物等B证公司在此次集采中中标了多个产品,虽然报价激进,但也是为了保住市场,通过规模化生产来摊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集采的规则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取消了此前50%降幅保底规则,一旦企业申报价超过最低报价1.8倍就要出局。这一变化迫使企业不得不在自己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将价格“探底”,以尽可能确保中标。同时,本轮集采还更加重视供应保障,对于单一品种准入到医院和基层的数量门槛提高至7家。
随着对B证企业的监管持续收紧,许多业内人士认为,第十批集采将成为B证公司的“最后一舞”。因为对于B证企业来说,虽然它们在研发阶段起过一定作用,但在当前“既保证质量、又要销售价格低”的新要求下,B证企业的模式显得不太合适。因此,不少B证企业选择在此次集采中放手一搏,中标只为止损。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B证企业对未来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通过灵活选择外部生产合作、整合原料药资源等措施,B证企业完全有可能形成对A证企业的“弯道超车”。同时,集采也加速了行业洗牌,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成本优势的药企通过集采扩大市场份额,而未能通过一致性评价或竞争力不足的企业则逐步被市场淘汰。
对于低价是否意味着低质的争议,国家医保局和业内人士均表示,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低价药品的质量或安全存在问题。但仿制药行业仍需加强监管和自律,确保药品质量和供应稳定性。同时,企业也应通过提高技术和管理效率来降低成本,而不是降低质量。
在这场激烈的价格战中,不少企业选择了“零利润”甚至“亏本”的价格来保住市场。然而,这种极端的竞争方式也引发了人们的反思。如何在保证药品质量和供应稳定性的同时,实现价格的合理降低,将是未来药品集采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