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存内处理(PIM)技术突破,半导体巨头联手加速下一代存储器商业化

时间:2024-12-27 20:29:14来源:钛媒体APP编辑:快讯团队

半导体行业中,存储器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和NAND(闪存)。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生成式AI如ChatGPT的广泛应用,存储器市场迎来了新的增长契机,新型存储技术如HBM和QLC SSD等应运而生。

在AI技术的推动下,非结构化数据如图像、视频、音频等呈现爆炸式增长,这对存储提出了新的挑战。据IDC预测,到2028年,全球将产生394ZB的数据,其中AIGC领域的数据增长尤为显著,AI图像和视频生成的数据量将激增167倍。存储逐渐成为制约AI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业界开始关注存内计算技术,但商业化进程一直缓慢。近日,三星电子与SK海力士宣布合作,致力于LPDDR6-PIM内存产品的标准化,旨在加速AI专用低功耗存储器的标准化进程。这一合作有望推动存内计算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在AI时代,算法、数据和算力是三大核心要素,而芯片作为算力的基石,正面临冯·诺依曼架构的瓶颈。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中,计算与内存分离,导致数据在读写过程中产生大量开销,限制了系统性能的提升。随着AI等高性能需求的爆发,这一瓶颈愈发凸显。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学术界和产业界开始探索后摩尔时代的新一代芯片技术,其中存算一体芯片备受瞩目。存算一体芯片通过存储与计算的融合一体化,从根源上解决了冯·诺依曼架构的问题。这种芯片能够大幅降低数据搬运开销,突破“存储墙”与“功耗墙”,并在相对落后的工艺节点下实现高性能,缓解工艺微缩压力。

存算一体技术有三种主流路径:近存计算(PNM)、存内处理(PIM)和存内计算(CIM)。近存计算通过减少数据移动和提高缓存效率,适用于大规模并行处理和优化内存带宽的应用。存内处理则专注于数据密集型应用和能效优化,适用于快速数据处理和降低能耗的场景。存内计算则更侧重于特定领域的高并行性计算和定制硬件优化。

近年来,近存计算技术相对成熟,已经实现了规模化量产。以AMD、Intel、三星、海力士等企业为代表的半导体龙头企业,纷纷发布了基于高带宽内存技术(HBM)和2.5D/3D封装技术的近存计算芯片。然而,近存计算本质上仍然是存算分离的冯·诺依曼架构。

相比之下,存内计算技术更加前沿。从2021年开始,三星、海力士、TSMC等国际巨头以及Mythic等公司开始试产存内计算芯片。阿里巴巴达摩院也成功研发了全球首款基于DRAM的3D键合堆叠存算一体AI芯片,在特定AI场景中性能提升显著。

三星在存内计算领域尤为活跃。他们不仅展示了基于HBM2-PIM技术的存内计算芯片,还在AMD Instinct MI100计算卡中加入了HBM-PIM芯片,构建了一个大型计算系统。该系统在使用训练语言模型算法时,性能大幅提升,功耗显著降低。三星还在Hot Chips 2023会议上公布了HBM-PIM和LPDDR-PIM的最新研究成果。

SK海力士也不甘落后,他们开发出了首款基于PIM技术的GDDR6-AiM样本。与传统DRAM相比,GDDR6-AiM在特定计算环境中演算速度最高可提升16倍,功耗降低80%。TSMC也展示了在多种器件上实现存内计算的探索成果。

然而,尽管各家企业都在积极布局存内计算技术,但商业化进程一直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家企业根据各自的标准开发产品,导致概念和规范存在差异,行业难以采用通用标准。为了推动存内计算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正在合作推动LPDDR6-PIM内存的标准化。

标准化可以提升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促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同时,标准化还有助于降低成本,减少研发成本和时间,促进规模经济。随着标准化的推进,存内计算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有望加快步伐。

国内企业也在存内计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知存科技推出了首款量产存内计算SOC芯片WTM2101,该芯片采用模拟存算计算范式,在40nm成熟工艺下实现了高算力和低功耗,并已商用至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后摩智能也推出了鸿途H30芯片,采用数字存算计算范式,实现了更高的算力和功耗。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存内计算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前景广阔。当各种条件成熟之际,存算一体芯片有望在半导体行业中大放异彩。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