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深海逐梦!中国载人深潜1433次,探索三号入列开启新篇章

时间:2024-12-29 19:12:25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编辑:快讯团队

在探索未知的征途中,人类从未停下脚步。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在其经典作品《海底两万里》中,用一句“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点燃了无数人对深海的向往。如今,这股探索的热情在中国得到了全新的诠释。

2024年末,海南三亚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探索三号”深远海“科考+考古”船正式入列。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中国载人深潜能力实现了从全海深到全海域的跨越。

深海,这个地球上最神秘莫测的领域,长久以来一直是人类探索的极限挑战。大深度载人深潜,更是全球科技界的一道难关。

然而,中国科研人员从未畏惧。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载人潜水器已累计下潜达1433次,其中仅“深海勇士”号在过去一年就完成了132次下潜。这些数字不仅书写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篇章,更彰显了我国在国际深潜运维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7000米级的“蛟龙”号到4500米级的“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纪录的“奋斗者”号,中国载人深潜技术不断突破,技术迭代速度之快令人瞩目。这些潜水器不仅征服了深海,更书写了属于中国的深海传奇。

是什么驱动着中国深潜勇士们不断前行?答案或许就藏在地球那71%的海洋覆盖之下。深海深渊,这个曾经的海洋科考“禁区”,如今正成为科研人员探索的热点。巨大水压、极低温度、复杂环境,这些挑战激发了科研人员对未知的渴望。

海洋深处,隐藏着无数未知的生命和丰富的资源。这些生命以最原始的方式演绎着生存奇迹,而海底则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神奇的地貌。为了“进入、探索、开发”这片未知领域,中国科研人员必须自立自强,不断解锁“中国深度”。

近三年来,全球过半的载人深潜任务由中国完成。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科研人员无数次的汗水和艰辛。从潜水器与母船“失联”到电气绝缘故障,从机械臂油管断裂到被沉积物覆盖,他们经历了无数次险情,才最终啃下了载人潜水器研制的“硬骨头”。

回顾历史,2012年“蛟龙”号成功下潜超过预定深度,标志着我国开始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2017年,“深海勇士”号顺利通过验收,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化、关键设备国产化。而到了2020年,“奋斗者”号更是直抵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达到10909米。

极端恶劣的深海环境对潜水器的抗压能力、操控性能和通信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些挑战无一不是世界级的科技难题,但中国科研人员从未退缩。他们通过创新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升潜水器的性能,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深海环境。

在中国科研人员的眼中,“大国重器”不仅要造得出,还要用得好。关键技术必须为深潜“护航”,才能确保进入深海的能力更强。为此,国家科技计划不断加大对深海科研的支持力度,从863计划到重点研发计划,都涵盖了深海科研的重点任务。

面对挑战,中国科研人员汇聚陆地与空天高科技力量下海,形成了大协同的深海科技创新体系。这使得“奋斗者”号的国产化率超过了96.5%,生动诠释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

然而,深海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出海远航往往意味着数十天甚至上百天的艰苦生活。科研人员每天需要拉绳索、扛仪器、抬设备、钻机舱,还要对潜水器进行反复的故障排查和检修保养。从入水到上浮,潜航员和科学家需要全程蜷缩在狭窄的载人舱内,最长可达十几个小时。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但中国科研人员从未放弃。他们不断创造密集下潜、夜间深潜等新模式,将“不可能”变为“一定能”。2024年,我国先后完成了爪哇海沟、大西洋的载人深潜科考以及西太平洋的国际航次科考,全球8处主要深渊海沟都留下了中国载人深潜作业的痕迹。

中国载人深潜的突破不仅推动了世界深海事业的进步,更彰显了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决心。科研人员克服了多个台风的阻挠和惊涛骇浪的考验,用1400多次载人深潜将“不可能”变为现实。他们的努力不仅填补了海洋领域的多项科研空白,还带动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进步。

如今,“探索三号”的入列将为中国深海探索注入新的动力。这支深潜的“无名英雄”队伍将继续进入更多海域、深渊及极区深海,在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的征途中镌刻下中国人的印记。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