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商业航天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自2015年起步至今,短短数年时间,已经实现了多个重要里程碑。在《鲁健访谈》节目中,蓝箭航天公司的创始人张昌武透露了一项振奋人心的消息:朱雀火箭即将承担起为中国空间站运送物资的重任。
朱雀火箭,这款基于“天鹊”发动机构建的火箭,不仅将参与中国卫星互联网的建设,还将成为国家空间站商业上行运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正式的任务计划定于2026年启动,但鉴于中国航天领域一贯的高效与提前量,这一日期或许还会提前。
中国空间站自全面建成以来,已经完成了多次重要任务,包括4次载人飞行、3次货运补给、4次飞船返回任务,以及5个航天员乘组、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航天员们在空间站上开展了大量工作,不仅刷新了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还完成了包括港澳载荷专家在内的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以及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的研制。
空间站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航天器,更是一个科研的宝库。在中国空间站上开展的首批空间科学、应用实验与技术试验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为此规划了四大研究领域、32个研究主题,截至2024年12月1日,已经在轨实施了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了近2吨科学物资,下行了实验样品近百种,获取的科学数据更是超过了300TB。
这些科研成果中,不乏国际上的独一份。例如,在空间中培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种质资源、空间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前体细胞的研究,以及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冷原子干涉陀螺实验等。这些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研究不仅产出了系列原创性成果,还累计发表了500多篇高水平SCI论文,获得了150多项专利。
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们也在为第二次出舱活动做准备。他们不仅完成了空间站的日常维护工作,还为舱门安装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以降低微小空间碎片撞击对舱门的影响。航天员们的在轨生活丰富多彩,除了进行身体检查、物资整理、清洁维护等日常工作外,还参与了多项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
例如,天舟八号将果蝇送入太空进行实验,细胞学研究也在持续进行。同时,生物技术实验柜、高温材料科学实验柜、流体物理实验柜等实验装置也完成了安装、更换和维护工作。中国的空间站正以其繁忙而高效的姿态,展现着中国航天的强大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