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买房这一传统目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悄然发生变化。曾经,“京沪永远涨”的论调风靡一时,无数人倾尽所有只为拥有一席之地。然而,这一观念在一夜之间似乎被颠覆。
房价下跌的现实,让不少购房者尤其是那些在2022至2023年高峰期入市的房奴们深陷困境。当时,疫情刚刚放开,市场普遍预期房价将重启升势,但现实却大相径庭。购房后的安心感逐渐被不安所取代,买房到底是“上车”还是“下车”,成为了难以判断的问题。
这种心态的转变,在2023年底的提前还贷潮中已初见端倪。面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许多家庭选择降低杠杆,提前偿还房贷以减轻经济压力。这一行为不仅反映了个人层面的财务自救,更折射出社会整体对房地产市场前景的审慎态度。
尽管去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利好政策频出,包括一线城市放宽限购、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以及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和税费减免等,但购房热情并未如预期般高涨。售楼处排队购房的场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中介在街头徘徊,小区带看量锐减。
房价下跌的背后,是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在凯恩斯经济学中,预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具有决定性影响。当买房不再是稳赚不赔的投资时,人们自然不愿再押上全部身家和未来30年的时间去赌博。这种预期的变化,不仅影响了当前的交易,更可能改变整个市场的走势。
过去30年里,房价持续上涨带来的资产增值效应,让许多人习惯于这种虚幻的心理满足感。然而,当这一铁律开始失效时,人们不得不面对阵痛。在这种情况下,提前还贷或许是一种选择,但并非所有人都有能力这样做。因此,除了财务上的自救外,心理上的调适同样重要。
日本平成时代的治愈系文学和艺术作品之所以盛行,是因为它们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化。同样地,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也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关注心理健康的产业机会出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房子是用来住的而非投资品。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忽略房价的波动,回归日常生活。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在工作间隙享受片刻宁静……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却是维持生命平衡的重要部分。在过去内卷严重的年代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些“暗物质”对生命质量的影响。如今,随着买房目标地位的下降和内卷心态的逐渐消散,我们或许可以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的人生观“人生不只是挣钱,还有生活、娱乐与享受”,正是对当前社会思潮变化的最好诠释。买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既然如此,不如从活在当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