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资本市场传来一则重磅消息,曾经的注射剂领军企业普利制药(300630.SZ)或将面临强制退市的命运。这一风波起源于公司被指控在2021年和2022年的财务报告中存在重大虚假记载,涉及营收和利润数据。
普利制药在2025年1月4日正式发布公告,宣布其股票及可转换公司债券将于2025年1月6日起停牌,并于1月7日复牌。但复牌后,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普利”。这一举措标志着普利制药正面临退市危机。
此前,普利制药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公司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虚增营收约4.37亿元和4.57亿元,虚增利润总额3.08亿元和3.87亿元。这一造假数额之大,令人咋舌。公司还通过不具有控制权的贸易业务按总额法核算,进一步虚增营收。
根据深交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若公司披露的利润总额连续两年均存在虚假记载,且虚假记载的利润总额金额合计达到5亿元以上,并超过这两年披露的年度利润总额合计金额的50%,则构成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普利制药的造假行为显然已经触及了这一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在普利制药业绩造假的这两年间,其股价和市值均达到了上市以来的最高点。然而,随着造假行为的曝光,这座由虚假数据支撑起来的高楼瞬间崩塌。
回顾整个造假事件,普利制药的造假手段主要包括虚构成品药和原料药销售业务,以及将不具有控制权的贸易业务按总额法核算。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原则,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其实,普利制药的造假行为并非毫无征兆。早在2024年4月,海南证监局就对公司2021年和2022年的年报提出了质疑,并要求其进行整改。然而,普利制药在随后的自查报告中,虽然对财务数据进行了更正,但更正后的数据仍然与实际调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公司可能试图通过自查来掩盖真相,但最终还是未能逃脱证监会的严厉处罚。
随着调查的深入,普利制药的管理层也几乎“团灭”。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范敏华,董事、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罗佟凝等人均被警告并处罚款。其中,范敏华更是被采取了10年市场禁入措施。
普利制药作为国内注射剂龙头企业,其发展历程曾备受瞩目。然而,随着集采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的业务发展已经处于下行区间。此次造假事件更是让公司的声誉和业绩雪上加霜。未来,普利制药能否重振旗鼓,还需拭目以待。
普利制药的造假行为也引发了市场对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关注。如何加强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
对于投资者而言,普利制药的造假事件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在选择投资标的时,除了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业绩表现外,还需要对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仔细甄别和判断。
总之,普利制药的造假事件不仅让公司面临退市危机,也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和公正。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诚信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任何试图通过虚假数据来欺骗市场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