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27日,资本市场见证了“谷子经济”的狂热一幕,广博股份在短短9天内录得了7个涨停板,股价飙升10.03%,与此同时,柏星龙、华立科技等11只个股的涨幅也超过了10%。这股热潮并非新鲜事物,赛道内早已汇聚了三丽鸥(HelloKitty)这样的老牌巨头,以及后来居上的泡泡玛特等新兴势力。
作为中国的潮玩领头羊,泡泡玛特自2020年12月上市以来,其市值一度飙升至1500亿港元的高位。尽管在2022年遭遇了暴跌,市值缩水至130亿港元,但进入2024年后,泡泡玛特的股价迎来了强劲反弹,年内涨幅超过340%,市值重新逼近1200亿港元。
然而,在股价暴涨暴跌的背后,泡泡玛特的核心高管们却开始大规模减持。2024年三季报披露后的次日,包括创始人王宁在内的核心高管集体宣布减持计划,其中王宁套现约15.62亿港元,首席运营官司德套现约1.51亿港元,海外业务总裁文德则套现约900万港元。这一举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当资本疯狂涌入,而创始人却选择套现离场时,这无疑透露出行业供需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信号。
泡泡玛特的千亿市值,并非单纯依靠优秀的“IP故事”支撑,而是得益于一群忠实粉丝的狂热追捧。他们愿意为了心仪的款式不惜抽购几十个盲盒,甚至为了限量款加价找黄牛购买。这些粉丝群体中,不乏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人,但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他们依然愿意为塑胶玩具买单,为泡泡玛特贡献了可观的毛利率。
然而,这种狂热并非没有风险。在上世纪90年代,邮票市场也曾经历过类似的繁荣,但随着邮政加量滥发邮票,以及集邮爱好者的收入增长缓慢和消费信心不足,邮票市场最终崩盘。如今的泡泡玛特潮玩市场,同样面临着收入增长缓慢、消费信心不足的困境。一旦粉丝群体的热情消退,泡泡玛特的行情恐将难以为继。
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潮玩市场确实经历了快速增长,从2015年的6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621亿元,8年间增长了近十倍。然而,细分到每一个品种和IP,却面临着僧多粥少、人气轮动的问题。泡泡玛特虽然拥有多个热门IP,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新IP的热情逐渐减退,老IP的销售额也呈现下滑趋势。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泡泡玛特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线,并与其他知名IP进行合作,试图通过多元化的发展策略来分散风险。然而,随着资本涌入“谷子经济”赛道,更多的竞争者开始涌现,泡泡玛特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这些竞争者虽然无法与泡泡玛特实力抗衡,但却能够分食掉一些市场份额,对泡泡玛特的业绩构成威胁。
泡泡玛特还面临着IP人气的不确定性问题。虽然不断推出新的IP来分散风险,但新IP能否成功吸引消费者关注却充满变数。相比之下,拥有七龙珠、海贼王等知名IP的日本万代则更加稳健。泡泡玛特虽然储备了数以百计的IP,但这些IP背后缺乏电影、游戏、漫画等故事作为支撑,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粉丝群体。
尽管如此,泡泡玛特仍在努力延长IP的生命周期,通过与不同领域的品牌进行联名活动来寻找新的活力和应用场景。在海外市场方面,泡泡玛特也因地制宜制定“本土化”策略,试图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然而,IP的人气和明星的星运一样充满玄学,运势不再的时候,再多的营销策略也无法挽回消费者的关注。在潮玩市场总体规模有限的情况下,泡泡玛特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市场溢价,创始人和高管选择在此时减持,无疑是对市场风险的理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