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大模型寒冬已至,谁能笑到最后?

时间:2025-01-09 10:01:03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在2024年末的科技舞台上,大模型赛道依然是最耀眼的明星,吸引了无数目光。

这一年的12月,智谱AI与阶跃星辰相继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而OpenAI则以一场前所未有的12天马拉松式新品发布会,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累。然而,对于在行业中摸爬滚打的肖琳(化名)而言,这些融资和新品发布已难以激起她内心的波澜,她更难忘的是几个月前在网络上流传的一张图片。

2024年,大模型行业仿佛经历了一场寒风,这股寒意不仅渗透到了创业公司,也影响到了学术界。张楠楠(化名),一名人工智能方向的在读硕士,他密切关注着大模型的动态,因为行业的起伏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就业前景。从学长学姐那里,他得知“六小龙”中已有公司放弃了预训练,而投资机构的分析师陈琳(化名)则透露,放弃预训练的公司数量远超两家。

预训练减少的背后,是大模型公司数量的减少和相关岗位薪资的降低。凯文(化名),一名服务于大厂和“六小龙”的大模型猎头,他发现从4月起,无论是大厂还是初创公司,招聘需求都在显著减少。今年他手中的大模型岗位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40%,而求职者的涨薪诉求也越来越难以实现。

投资人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原本担心错过投资机会的他们,现在开始担心头部大模型创企的估值过高。智谱AI、月之暗面和百川智能等公司的估值已经飙升至约200亿元人民币。知名投资人朱啸虎在6月就表示,去年大模型非常火热,但今年机构都不敢轻易投资。

大洋彼岸,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巴克莱银行在9月的一份研报中指出,华尔街对AI越来越持怀疑态度。该行测算,2026年大型科技公司在开发模型上的花费将达到约600亿美元,但从AI中获得的收入仅为200亿美元,存在巨大的成本缺口。

技术和产品体验的进步也在放缓。据外媒报道,OpenAI的下一代旗舰模型虽然在性能上已经超越了现有模型,但可能不会像前几代产品那样带来巨大飞跃。AI悲观主义者、纽约大学名誉教授Gary Marcus在社交媒体上“庆祝”起了自己的胜利,认为GPT大模型正在进入收益递减期。

回顾2023年,大模型行业曾经历了一段辉煌时期。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与出门问问CEO李志飞等人共同探讨了中国大模型的未来,随后王慧文宣布带资入组,求组队投身大模型创业。大厂们也纷纷入局,百度率先发布了文心一言大模型,随后腾讯、阿里、商汤等公司也相继发布了自己的大模型。

然而,先行者的故事并未如预期般顺利。王慧文因大模型创业确诊抑郁症并入院治疗,最终美团完成了对光年之外的股权收购。这一事件让行业开始质疑大模型是否终将沦为巨头的游戏,而机构也发出了预警,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将在2024年接受考验。

面对行业的挑战和变化,国内大模型行业的共识是卷应用,将大规模数据集训练出来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通过大模型赚到钱。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和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没有应用的大模型一文不值,而李开复也指出,当下国内AI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应用“落地为王”的阶段。

同时,行业也进入了淘汰赛阶段。多位从业者认为,字节将成为赢家之一,而“六小龙”中将只有一到两家能够存活下来。百川智能CEO王小川预测,未来国内大模型市场第一梯队或仅有五家,大厂占据主导地位,小型创业公司生存空间有限。

朱啸虎甚至认为,5年后将没有独立的大模型公司存在,他在一次采访中更是将这一期限缩短至3年之内,称大模型创企最好的结果就是卖给大厂。李志飞则早早嗅到了淘汰赛的气息,他预测大模型行业将“卷出天际”,投身其中的公司大概率会面临商业化的艰难挑战。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