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的深邃广袤中,恒星的生命历程一直是天文学界热衷探索的领域。近日,一项惊人的发现震撼了科学界:位于仙女星系(M31)中的一颗恒星M31-2014-DS1,竟似乎跳过了壮丽的超新星爆炸阶段,直接坍缩形成了一个黑洞。这一发现无疑为我们的宇宙认知增添了新的未知篇章。
故事回溯到2014年,天文学家们首次注意到M31-2014-DS1在中红外波段突然增亮。在接下来的三年间,它的亮度保持稳定,但自2016年起急剧减弱,直至2023年在深光学和近红外成像观测中彻底消失。这一奇特现象引发了天文学家的浓厚兴趣。
根据观测数据,M31-2014-DS1初始质量约为太阳的20倍,而在生命末期减少到了约6至7倍太阳质量。按照现有的天文物理学理论,这类质量的恒星通常会经历超新星爆发,核心部分形成中子星。而只有原始质量超过30倍太阳的超大恒星,才会在生命终结时变成黑洞。
然而,M31-2014-DS1却是个例外。尽管其周围被新形成的尘埃壳所包围,这与超新星爆发后的环境相吻合,但天文学家们并未观测到任何光学波段的爆发迹象。这意味着,这颗恒星在没有经历超新星爆炸的情况下,直接坍缩形成了一个黑洞。
超新星作为恒星生命周期中的一场壮观事件,通常发生在恒星核心燃料耗尽后。在坍缩过程中,核心内部密度急剧增加,电子与质子结合形成中子和中微子,这一过程称为中子化,会释放出一股强大的中微子爆发。部分中微子将能量沉积到周围恒星物质中,形成激波。若中微子激波能量足够大,将引发剧烈的爆炸,即超新星爆发。
但在M31-2014-DS1的情况下,中微子激波未能成功引发爆炸。恒星核心继续坍缩,最终形成了一个黑洞。这并不是唯一的案例,天文学家们还发现了另一颗恒星N6946-BH,同样经历了失败的超新星过程。目前数据显示,约有20%至30%的大质量恒星会以这种失败的超新星形式结束生命。
尽管我们对超新星已有深入了解,但M31-2014-DS1和N6946-BH的发现仍挑战了现有认知。为何有些恒星无法引发超新星爆炸?中微子激波在什么条件下会失效?这些问题仍需天文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M31-2014-DS1的奇异之旅揭示了恒星演化的复杂性,提醒我们,在探索宇宙奥秘的道路上,仍有众多未知等待我们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