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产业的浩瀚星空中,博世这个名字曾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引领着汽车安全与技术创新的浪潮。回溯至2017年,上海举办的“Stop the Crash”中国年暨全球汽车安全大会,博世首次向全球展示了其L3级别的高速自动驾驶技术,这一壮举不仅在中国市场引起了轰动,更在全球舞台上树立了技术创新的标杆。
那时,博世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制造能力,在中国汽车产业中构建了难以逾越的壁垒。市场上流传着一句戏言:“中国主机厂给发动机厂打工,发动机厂给博世打工。”这背后,是博世在汽车产业链中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从动力总成到底盘设计,每一辆汽车上几乎都能找到博世的身影。
然而,七年时光流转,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仅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更孕育出了一批具备中国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华为、大疆车载、地平线等中国解决方案提供商,正逐步取代博世,成为车企们的新宠。
面对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和欧洲汽车电动化转型的挫折,博世在2024年底传出了大规模裁员的计划,裁员规模可能达到7000余人。但在中国市场,博世明确表示,裁员不涉及中国区。毕竟,中国是全球电动化、智能化的主战场,博世自然不愿错失这一重要市场。
2024年初,博世做出了成立138年来的最大调整,将汽车业务部门独立为博世智能出行集团。这一举措背后,是中国本土供应商的迅速崛起,它们正成为博世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新挑战。
在燃油车时代,博世凭借其硬件业务单元,尤其是制动、转向等核心调教与控制单元上的技术经验,一度成为车企们的“必选项”。然而,随着软件定义汽车的到来,博世的硬件业务优势正被削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电动化、智能化所催生的新供应链,正成为博世的国产替代。
一位智能驾驶行业的从业者透露,博世面临的最大挑战不仅仅是电气化的转型,更是产业链的重塑和竞争对手的涌入。新能源产业链的重塑让整个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博世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啃老本”,躺着赚钱了。
据数据显示,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通讯和车联网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电子的价值稳步提升。预计到2028年,全球和中国汽车电子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分别增至31567亿元和17347亿元。其中,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将大幅增长。
面对这样的市场变化,博世也在积极应对。自2023年开始,博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员和组织架构调整,包括中国区总裁的换帅和业务板块的重组。2024年1月1日,博世智能出行集团成立新的董事会,中国市场由王伟良负责。
在中国市场,博世智能出行业务被细分为10个业务部和分公司,涵盖了电驱动系统、智能出行售后、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关键业务部门智能驾驶与控制系统事业部的中国区总裁也在2024年进行了更替,新任总裁吴永桥带领团队迅速行动,进行了内部架构重组。
然而,尽管博世在努力追赶市场,但在高阶智能驾驶领域,它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博世的高阶智驾项目在2021年启动,首批高速NOA方案在2024年1月发布,并在奇瑞星纪元上实现了城区领航辅助的推送。然而,这款博世高阶智驾的产物并未成为畅销车型,销量远不及市场主流。
在市场竞争中,博世不仅面临着自身进度的缓慢,更承受着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以华为为代表的国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商,在产业链上拥有更多选择和话语权。华为凭借其多年的ICT经验和在汽车产业链上的摸索,已经成为智驾和智能座舱领域的佼佼者。
华为车BU CEO靳玉志透露,2025年,华为将通过各种合作模式推出40余款车型,与全国主流厂家都有合作。其中,华为深度赋能的问界M9在上市一年内大定突破20万辆,交付超15万辆,这样的成绩在50万元级豪华车市场尚属首次。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涌现出了一批“隐形冠军”,如德赛西威、汇川技术、孔辉科技、拓普集团等。这些企业凭借高度专业化的能力与主机厂保持联动效应,成为供应链运转的关键。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主机厂与供应商间的平衡关系发生了转变。过去,博世会与大型主机厂深度合作定制配套产品,双方的关联性更强,订单也更加稳固。但现在,随着博世在电气化转型中的逐渐式微,车企开始选择跳过博世与其他集成供应商合作,博世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变得不再那么“关键”。
装机量的不足和市场认可度低,成为博世高阶智驾难以逃脱的困境。上车数量少导致训练数据量低,进而影响了定点项目的获取。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智能化的新竞争机制下,博世需要给自己施加更大的压力,以应对来自中国本土供应商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