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集团的市值表现抢眼,成功跨越了历史性的里程碑,股价飙升突破40港元大关,整体市值一举跃升至1万亿港币的新高度。这一成就标志着小米首次踏入万亿市值俱乐部,彰显了其强劲的市场表现。
尽管外界对于市值排名的看法各异,但根据权威机构companiesmarketcap的数据,小米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市值排名已悄然跻身全球前三,超越了比亚迪,仅次于行业巨头特斯拉和丰田。这一排名无疑为小米增添了更多光彩。
小米市值飙升的背后,雷军力推的汽车业务无疑是关键因素。若非雷军坚持布局造车领域,小米或许仍将以手机业务为主导,难以取得今日的辉煌成就。事实上,小米市值的显著增长始于2024年4月,即小米SU7车型开始交付之后。
回顾小米的发展历程,其市值在2024年3月底时还仅为3700多亿港元。然而,短短10个月的时间里,市值便实现了翻倍式增长,涨幅高达170%,这一成绩令人瞩目。小米的发行价仅为17港元,上市后股价曾一度走低,至2019年9月跌至8.28港元/股,与发行价相比几乎腰斩。这一时期的雷军面临巨大压力,投资人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让他倍感苦恼。
然而,时至今日,小米的市值已经站上万亿高峰,这无疑让当初的投资人倍感欣慰。小米市值的疯涨,与汽车业务的成功密不可分。小米SU7车型自推出以来便备受瞩目,2024年交付量超过13.5万辆,今年的规划产能更是达到了30万台。然而,市场普遍认为这一产能规划过于保守,因为SU7目前仍手握10多万订单,且数量仍在持续增加。小米的另一款车型YU7也将于今年推出,作为SUV车型,它在国内市场更受欢迎,预计销量将超越SU7。
小米在造车领域的布局,不仅为其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更激发了投资者的无限遐想。按照行业大佬们的观点,未来主流车企的数量将大幅减少,市场份额将高度集中。如果小米能够成功跻身主流车企之列,其市值有望实现进一步的增长,甚至翻倍、翻几倍也并非不可能。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小米没有涉足造车领域,仍然专注于手机和其他业务,其市值或许无法达到今日的高度。造车业务的成功,不仅为小米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长,更为其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