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电网投资超8000亿,2025年新能源消纳难题能否迎刃而解?

时间:2025-02-06 19:23:12来源:钛媒体APP编辑:快讯团队

随着新能源装机的迅猛增长,中国电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新能源装机从2020年底的5.3亿千瓦飙升至2024年底的14.1亿千瓦,这一惊人增速无疑考验着中国电网的韧性与适应能力。

尽管电网整体经受住了考验,但新能源接网限电难题却日益凸显。随着新能源装机预计将在2030年前持续以每年2亿千瓦以上的速度增长,大电网的承载与适应能力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面对这一挑战,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在2025年初纷纷加大了电网投资力度。

国家电网宣布今年电网投资将超过6500亿元,这一数字远超过去几年的平均投资规模。紧随其后,南方电网也预告了1750亿元的电网投资计划。两大电网公司的总投资额将超过8250亿元,比2024年增长了2200亿元,这一增幅直追近年来一直高位运行的电源投资。

电网投资的加速,旨在清偿历史欠账,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长期以来,电网投资滞后于电源投资的问题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双碳”目标提出后,电源投资明显加速,而电网投资却未能跟上这一节奏。数据显示,2018年电网投资在源网投资中占比高达66%,而到了2023年,这一比例已降至35%。

电网投资滞后的问题在2024年仍在持续。全年电力工程投资超过1.7万亿元,其中电源投资占比高达66%,而电网投资仅占34%。这种不均衡的投资结构,无疑加剧了新能源消纳的难度。一方面,接网红区不断增多,多个省份的数百个地区成为光伏接网红区;另一方面,新能源限电问题突出,无论是西北的集中式光伏电站还是中东部的分布式光伏,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限电情况。

造成电网投资滞后、新能源消纳困难的原因复杂多样。一方面,新能源规划与开发大开闸,给电网带来了巨大的接入压力;另一方面,机制体制障碍也限制了电网投资的加速。与电源侧投资的放开不同,电网投资受到管制,需要提前计划。这种机制体制的限制,使得电网投资在应对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时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必须追加电网投资。这当中,特高压通道的投资尤为关键。然而,特高压投资滞后的问题同样存在。审计署发布的报告显示,部分已投产的风光大基地项目存在弃电现象,而部分“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还没有对应的特高压。

除了特高压投资滞后外,配电网投资滞后的问题更为严重。一直以来,电网投资存在结构性问题,骨干输电网是投资重点,而分布式新能源严重依赖的配电网却得不到足够的投资。这种局面导致配电网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新能源接入的需求。

为了平衡输电网与配电网的投资比例,电网企业需要调整投资策略。一方面,要加大配电网的投资力度,提升分布式新能源的接入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前期规划,确保新建配电网的利用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

除了硬件建设外,电网的软件能力提升同样重要。传统大电网需要转型为新型电网,变得更加智能、柔性,以接纳更多新能源。这就要求电网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绿电承载与输送能力。

新型电网的柔性智能,首先必须针对新能源实现高精度预测。只有有了高精度预测,电网才能够走向“无条件”接纳新能源。同时,新型电网还需要实现能量流、数据流、信息流的“同流合屋”。电网要用自身的柔性智能,将来自于源荷储各方的即时数据流、信息流和能量流融为一体,根据系统数据流、信息流的即时变动,去智能调整电能量流的流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兴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大电网的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改造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电网的软件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而言之,电网硬件设施的“海量”投入与软件能力的“足够软”是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关键。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高达8275亿的加速投资,为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电网软硬件能力的不断提升,新能源消纳难题将得到有效破解。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