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春佳节的余韵渐散,全国各地陆续揭晓了2024年度的经济成绩单。此次成绩单的公布,尤为引人注目,皆因国家层面刚刚完成了第五次经济普查,不仅修正了2023年的GDP统计误差,还对新兴产业、新业态进行了全面梳理。这一轮经济数据的调整,无疑为各大城市的经济排名带来了一场新的“洗牌”。
在总量方面,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继续领跑全国,其中广东率先迈入14万亿大关,尽管其3.5%的实际增速透露出经济大省面临的挑战;江苏与山东则分别以5.8%和5.7%的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山东,突破10万亿量级几乎已成定局。紧随其后的是浙江、湖北、安徽等省份,它们纷纷踏入新的万亿层级,至此,全国超5万亿经济体量的省市已达到11个。
此次经济普查带来的不仅是总量的调整,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普查着重对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三新”经济进行全面摸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第三产业类别被纳入其中。结果显示,修订后的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较初核增加了3.4万亿,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了2个百分点,这传递出产业结构正从传统工业驱动向服务行业转型的信号。
具体到各省市,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数值增加。上海、北京一次性调整超过3500亿,这得益于对自有住房计入GDP核算方式的调整。另外,修订后增加千亿的省份多为头部经济大省,如浙江增加了3067亿、江苏增加了2702亿,这些省份在电商零售领域相对发达,受普查影响更为明显。
在万亿城市阵营中,同样看点频出。结合现有信息,万亿俱乐部成员已增加至27个,除长沙外,其余26座万亿之城初核数据已揭晓。唐山以10003.9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压线”闯进万亿梯队,使河北首度拥有了万亿GDP城市。上海已成为我国首个达到5万亿体量的城市,且先于2023年就已达成。
在多个省级层面明确“强省会”战略的背景下,福州、济南与合肥三城持续领跑。尤其是合肥,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达到14.8%,创造近三年新高;作为首位产业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百万量级,一跃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二城。而西安,尽管2024年GDP为13317.78亿,增速4.6%,距20强一步之遥,但其经济潜力不容小觑。尤其是近年来,西安的第三产业比例持续增加,从2018年的约63%增加至2024年的68%左右,显示出经济普查调增后三产贡献占比的进一步提升。
聚焦西安市域板块GDP版图,各区县官方数据正陆续发布,“突破”成为2024年城市发展的关键词。雁塔区作为“领头雁”,实现生产总值3312.67亿元,同比增长4%。未央区与长安区紧随其后,两区经济体量差距已不到百亿。与第三产业紧密相关的莲湖区,GDP接近900亿,增速5.5%高于全市平均。灞桥区也迎来历史性突破,以809.21亿超越新城区。鄠邑区、临潼区等区域也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在城市GDP排位的不断洗牌背后,是新老产业转换交替的直观体现。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城市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而传统产业的转型成功与否,则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随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相继出炉,各大板块被赋予全新定位,这将从基础条件与方向推动地区实现可持续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