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星宇航”)近期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由国泰君安国际独家保荐。若成功上市,国星宇航有望成为港股市场上的“商业航天第一股”。这家深度融合商业航天与AI技术的创新企业,其上市之路既伴随着营收的快速增长,也面临着亏损的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对商业航天企业盈利前景的广泛关注。
自2018年成立以来,国星宇航致力于构建天地一体化的AI基础设施,进行商业卫星星座的建设与服务。仅用四年时间,该公司便通过开发AI有效载荷,验证了星上AI技术在太空复杂环境下的应用能力。国星宇航的创始人、董事长兼执行董事陆川,拥有近20年的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研究经验,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入选者,持有公司14.9738%的最终受益股份。
根据国星宇航的招股书,截至最后可行日期,该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6颗AI遥感卫星及1颗AI应用卫星,并自主开发了6颗AI有效载荷、4颗AI应用卫星及4颗AI智算卫星,成功完成了13项太空任务。陆川提出的“星算计划”,旨在构建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的未来算力网络。2024年9月24日,国星宇航发射了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成功验证了卫星在轨运行的AI大模型技术,“星算计划”也由此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
国星宇航的发展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但也相对依赖外部融资。自2018年5月成立以来,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共进行了9轮融资。其中,2023年末和2024年末完成的两次融资金额最大,分别达到5.2亿元和5.3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末的融资由洪泰基金领投,跟投方包括泰山城建集团、青岛海发集团、嘉兴嘉秀集团、策源资本和芜湖产投等多家国有资本或国资控股企业。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国星宇航的市场估值从最初的9500万元飙升至2024年末的逾65亿元,增长幅度高达6742%。然而,与此同时,公司的亏损程度也在不断加剧。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国星宇航的净亏损分别为9090.7万元、1.39亿元和2.14亿元,不到三年时间累计亏损超过4亿元。
国星宇航的收入主要来自星基解决方案和卫星及相关服务,其中星基解决方案是第一大主营业务收入。在业务结构上,虽然收入有所增长,但综合毛利率却波动较大,这主要归因于公司处于获客早期阶段,向客户出售卫星产生的生产成本较高。使用航天级元件作为卫星材料以及支付大量发射成本,也导致了卫星及相关服务的销售成本相对较高。
(图:国星宇航招股书披露的收入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