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内,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探访了全国首屈一指的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现场景象热闹非凡,彰显出勃勃生机。
湖北省“新春第一会”上,关于推动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抢占布局高地的号召仍回响在耳畔。在此背景下,卫星产业园内新建成的三大中心——空间机电中心、科研配套保障中心以及卫星测运控与应用中心,均已圆满竣工。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标志着园区已全面具备了卫星核心组件、单机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以及吨级以上大型卫星的总装集成测试实力,预计年产量可达300颗平板构型卫星。武汉卫星产业园,现已构筑起覆盖卫星全系统、全链路、全寿命周期的研制服务体系。
步入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的工艺师梁琪与同事们正紧张有序地为卫星振动试验组装设备。而在车间的另一侧,一群自大年初四便返岗的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紧锣密鼓地为卫星的总装与集成调试工作做足准备。
空间工程总体部副主任工艺师陈超透露,依托卫星产业园内的小卫星生产线,他们已成功完成了50余颗卫星的总装、集成与测试工作,显著缩短了整星的研制周期。特别是平板构型的卫星,仅需5天即可完成全部装配流程。未来,这里将能够一站式、高质量地完成大批量卫星制造的200余项装配工序与20余项测试试验。
在商业航天产业链中,卫星测运控环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关系到卫星发射后能否顺利执行预定任务。空间工程总体部正不断加大在卫星全产业链服务能力方面的布局与规划力度。
在卫星测运控与应用中心,空间工程总体部的算法工程师詹旭琛向记者介绍道:“这里的工作人员可以系统性地管理和查看在轨运行卫星的数据,制定卫星的任务规划,并将相关任务指令上传至卫星端。”他进一步指出,中心建成后,空间工程总体部将具备同时对轨管理超过200颗卫星的测运控能力。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正以实际行动,响应着湖北省关于推动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的号召,奋力书写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