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元宵节的落幕,传统春节正式画上了句号。然而,与节日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节前备受瞩目的“送礼”电商功能并未如愿掀起热潮。
去年12月18日,微信悄然上线了“送礼物”功能,这一结合了送礼与购物的新形态,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红极一时的微信红包。微信红包通过结合红包与转账功能,迅速赢得了全社会的关注与喜爱。此次“送礼物”功能的推出,同样吸引了众多目光,抖音、淘宝、京东、快手等巨头也紧随其后,纷纷上线了类似功能。
然而,节后的冷清表现却打破了外界的乐观预期。尽管各大平台都推出了送礼功能,但相关数据却显得平平无奇。微信在《2025春节数据报告》中透露,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是收到礼物最多的省份,小家电、潮玩、文玩珠宝、图书、化妆品等品类增长显著,尤其是书籍成为送礼首选,多个书籍品类送礼订单量实现了巨大增长。然而,对于参与人数和GMV(商品交易总额)这两个关键数据,微信却选择了沉默,这无疑透露出该功能表现并未达到预期。
与微信红包的辉煌战绩相比,“送礼物”功能的落寞更加明显。报告同时显示,春节期间,微信里共诞生了超过1亿款用户自创的红包封面,约有3.9亿人收到了这些特色红包。这一对比,无疑进一步凸显了“送礼物”功能的尴尬处境。
作为“追风者”的抖音、淘宝等平台,虽然也公开了相关送礼数据,但同样都是次要数据,且表现一般。抖音生活服务发布的《2025春节消费数据报告》显示,抖音在节日期间持续升级团购券“送礼”功能,“赛博送礼”成为新趋势。然而,与红包带来的商业影响相比,这些数据仍然显得微不足道。
淘宝方面透露,银发族成为“收礼大户”,体检套餐、助听器、染发膏等成为热门礼物。同时,受寒假影响,中小学教材、教辅在淘宝送礼的销售额也实现了大幅增长。尽管各家送礼功能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相比红包当年的火爆,这些数据仍然显得平淡无奇。
那么,为何结合了人情、社交和传统习惯的“送礼物”功能,却未能像红包一样迅速走红呢?业内人士认为,这与送礼本身就是一种低频行为有关。相比人与人之间转账的高频需求,送礼行为的天花板更加明显。送礼的形式感也是一把双刃剑。熟人之间的送礼往往隐藏在日常消费之中,而各平台推出的送礼功能则更适合特殊关系的送礼行为。这种局限性决定了“送礼物”功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爆发式增长。
从目前观察来看,送礼功能与即时零售的融合发展或许更具潜力。传统电商的到货时间较长,容易破坏送礼行为中的情感色彩。而如果能够实现即时零售的当天到货,那么送礼的情感体验将会得到极大提升。
尽管蛇年春节未能成为送礼电商的爆发节点,但作为一种早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送礼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未来,送礼电商能否实现重大突破,仍然需要时间的检验。
不过,无论结果如何,各大平台对于送礼功能的探索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将是我们持续关注的焦点。
同时,我们也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涌现出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乐趣。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只有不断创新和尝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引领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