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短剧春节档遇冷,行业快餐化模式还能走多远?

时间:2025-02-11 19:25:57来源:钛媒体APP编辑:快讯团队

2025年春节前后,短剧市场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预计上线的近2000部作品却无一能成功破圈,引发广泛讨论。

据DataEye的数据显示,即便是拥有知名明星加盟和抖音大力推广的热门短剧《夫妻的春节》,其播放量也仅达到了3.3亿,与去年春节期间《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7.1亿的播放量相比,差距显著。这一现状让不少业内人士对短剧市场的“春节档奇迹”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入行三年的短剧编辑李浩向记者透露:“春节前,各大短剧公司和平台都摩拳擦掌,试图复刻去年《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成功,但现实却是,春节已过,成绩却令人大跌眼镜。”

春节档的失利,表面上看是作品质量未达观众预期,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短剧行业的内容生产模式存在问题。李浩指出,短剧内容的模板化现象日益严重,观众对于雷同的剧情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

“我之前很喜欢看短剧,但最近发现,很多短剧都是换汤不换药,剧情套路雷同,缺乏新意。”短剧爱好者张丽表示。她曾对《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情有独钟,但如今却对短剧市场感到失望。

李浩进一步解释,短剧行业的快速回本模式导致了内容生产的急功近利。编剧们被要求快速出稿,踩中热点,而打磨剧本这一本职工作却成了“浪费时间”的无效动作。这种模式下,优质剧本稀缺,而雷同、低质的剧本却层出不穷。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部分短剧平台开始尝试精品化战略。然而,所谓的“精品化”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些平台仅仅是将已上线的短剧进行删减和改名,新上线的短剧虽然制作更加精美,但剧情却显得空洞乏味。

“我原本对某平台的精品化战略充满期待,但看了几部新上线的短剧后,发现剧情真的很无聊。所谓的精品化,只是换了个好看的外壳而已。”张丽抱怨道。

短剧行业的内卷现象也日益严重。为了抢占春节档,各大剧组不惜投入巨资,争夺优秀的造景、服装和造型。然而,这种内卷并未能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制作成本飙升,而剧本质量却未能得到相应提升。

“现在横店的短剧制作成本已经卷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些短剧的制作成本甚至高达八十万元以上,但质量却参差不齐。”一位短剧业内人士透露。

在这场“流量游戏”中,编剧们往往被边缘化。他们的收入在短剧制作链条中处于最下游,忙活一个月可能只能卖出几千元的剧本。而相比之下,演员、灯光师等职位的收入却水涨船高。

“现在横店一个灯光师的日薪都上千了,但普通编剧的收入却少得可怜。都说短剧能造富,但这其中恐怕不包括编剧。”李浩感叹道。

这种畸形的剧本创作逻辑不仅摧毁了编剧人才,也导致了短剧行业的恶性循环。每当有编剧打造出优质剧本并名声在外后,他们往往会选择逃离短剧行业,转向长剧编剧领域发展。

导演曾庆杰的成功转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拍摄的短剧虽然备受观众认可,但他却选择转向长剧领域发展,并凭借长剧《九重紫》一举成名。他的成功在于他既保持了短剧的元素和特点,又注重了剧情逻辑和剧本质感。

同样地,一些头部短剧演员在取得成功后也会选择逃离短剧行业。他们认为短剧行业无法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也无法帮助他们磨练演技。因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进入真正的影视圈发展。

面对短剧行业的困境,李浩呼吁:“希望短剧行业能真正从供给侧进行变革,摒弃流量游戏,注重内容质量。只有这样,短剧行业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