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浪潮不断翻涌,搜索技术始终站在变革的最前沿。自1998年谷歌凭借PageRank算法颠覆了雅虎的人工目录模式以来,搜索引擎便成为了PC时代的信息核心。作为用户需求的高频入口,搜索领域自然成为了技术迭代的首要试验田。
近年来,社交搜索的崛起成为了热议话题。据报道,小红书在2024年四季度的日均搜索量已达到6亿次。尽管抖音、快手、B站等同样活跃的内容平台也拥有搜索功能,但小红书无疑是最强调搜索功能的平台之一。年初的“TikTok难民”事件更是为小红书的流量增长添了一把火。
然而,互联网竞争格局瞬息万变,看似已成定局的局面或许只是序章。小红书通过日均百万篇的“真实经验”笔记,逐步在决策类搜索场景中占据一席之地。与此同时,AI搜索的兴起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量。ChatGPT在上线两年后,月活用户已达到6亿,并于去年底全面开放搜索功能。AI搜索明星产品Perplexity在精确度方面的表现更是令人瞩目。
当前的搜索生态中,传统搜索、社交搜索和AI搜索三方势力并行,共同探索着解构与重塑的道路。传统搜索以百度、谷歌为代表,其优势在于实时信息索引,但长期受到广告驱动的商业模式影响。社交搜索如小红书,利用UGC内容构建信息库,以用户时长挑战传统搜索的统治地位,但仍面临垂类覆盖和商业化压力。AI搜索则在技术层面进行了更多改写,但同样面临着可解释性、数据合规和盈利模式等挑战。
技术的跃迁是明线,用户的选择则是暗线。当技术路线开始分化,或许不再有统一的“搜索”,只有适应不同场景的“答案引擎”。用户的需求也逐渐从“信息获取”转向“决策辅助”,传统搜索的信息中介模式亟待更新。搜索这一互动行为,正在从“该去哪里找”转变为“谁来定义答案”。
以了解2025年春节档电影新闻为例,传统搜索引擎能够实时聚合电影简介、票房记录、最新影评等信息,展现出其综合性和时效性的优势,尤其在突发新闻、股票行情、赛事直播等场景。然而,随着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的兴起,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QuestMobile数据显示,典型新媒体平台在2024年10月的去重活跃用户规模已达10.71亿,全网渗透率85.7%。单日使用时长方面,小红书已接近1小时,抖音快手更是逼近2小时。
传统搜索与社交搜索在信息源上并无太大差异,关键在于用户行为及其影响的停留时长。当下年轻人更倾向于场景化表达,使用更多情绪符号或实用细节。例如,“通勤穿搭”“显瘦搭配”等词组比单纯的“女装”更常用,“餐厅推荐”也被细化为“围炉煮茶”等场景。这种行为的代际断层产生了更多长尾关键词,与传统搜索引擎的目标索引逻辑存在错位,但正好被内容平台的UGC产出所覆盖。
社交搜索返回的信息更贴近消费链条上的决策环节。传统搜索场景更多是“快进快出”式的新闻阅览,用户在高峰过后迅速离开。广告主不愿再为“瞬间注意力”支付高价,商业价值因此迁移。更高的变现效率吸引了PUGC产出,内容库的丰富放大了内置搜索的信息优势,促使“搜索阵地转移到内容平台”的认知持续扩散。然而,社交搜索同样面临商业价值不能侵蚀内容质量的问题。
另一个更实时且影响全局的变量是AI可能改写搜索规则。部分AI搜索工具已上线实时联网能力,覆盖部分时效需求,传统搜索的优势窗口期逐渐缩短。技术的潜在颠覆效应让传统搜索和社交搜索都在将AI逻辑纳入变革考量中。
市场分析公司Gartner曾预测,到2026年,传统搜索引擎的搜索量将下降25%,市场份额将被AI聊天机器人和其他虚拟助理夺走。目前,市面上的AI搜索概念应用大致分为独立应用和嵌入式工具两类。独立应用以AI为核心卖点,旨在提供全新的搜索方式,如国内的Kimi、豆包、秘塔等。这些应用具备对话记忆、信源索引功能,各有侧重,有的更侧重提供多场景智能体扮演“ChatBot”,有的则侧重专业性。
对于常规搜索需求,这些应用与传统搜索引擎各有优劣。AI最大的特点是缩短了信息链条,直接呈现结构化的自然语言,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和认知负担。但如果用户需要模糊搜索或评估信源,这仍然是传统搜索引擎的主场。独立应用的价值更多在于传统所没有的功能,如制表制图、长文本处理、个性化交互。然而,比起“取代”,AI嵌入并补充现有搜索模式在当下可能更具操作性。
嵌入式工具即将AI功能整合到现有搜索引擎或平台,沿用原有入口,依托现成的搜索生态,用户教育成本更低,平台还可以调用内生数据优化生成效果。过去两年,嵌入式工具已成为产品升级的热门提案,如支付宝的支小宝、360的纳米AI搜索等。小红书也是一个典型案例,在推出站内AI搜索助手搜搜薯和达芬奇后,于去年底将独立AI搜索App点点推至前台。
这些业务都植根于原有内容生态,目的是用AI寻找增量。点点宣传中提到,通过聚合全网生活经验,为用户找到并总结出美食、购物、旅游等相关问题的答案。然而,“补充”或“改造”的思路优缺点并存,没有完全革新搜索方式。优点是它仍然可以依托流量变现的商业模式,让用户获得一些AI赋予的“锦上添花”体验;缺点是出于用户适应性和资源投入的考虑,技术迭代可能相对保守。
不可否认的是,AI的上限仍在不断突破我们的想象力。但在搜索领域,平滑过渡仍是主流,它给了传统搜索与社交搜索同样的借助技术超车的机会,关键在于谁能更好地转译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当下,三方搜索势力都处于商业化的“中间态”:旧模式逐渐失效,新规则尚未确立。传统搜索引擎需要脱胎换骨式的改造,社交搜索必须平衡内容生态与广告密度,而独立的AI搜索应用尚处于成本高企的阶段,盈利前景尚不明朗。
用户的涌入将加速这一系列探索。截至2024年,中国已有2.3亿人使用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占网民总数的16.4%。随着AI工具的普及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塑造,互动反馈将推动技术不断升级。搜索的终极形态,必定是商业逻辑与技术路线的共振,而第一个找到共振频率的玩家,将定义下一个十年的搜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