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初创企业Karman +近期宣布成功募集了20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这笔资金将用于开发能够自主前往小行星进行采矿的航天器项目。此次融资不仅标志着Karman +在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也预示着小行星采矿这一科幻般的构想正逐步走向现实。
Karman +的雄心壮志在于建造一艘能够远航至数百万英里外小行星的航天器,其主要任务是从小行星的表岩屑中提取水资源。这些宝贵的水资源将被运回地球轨道,用于为太空拖船和老化卫星补充燃料,从而有效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长远来看,Karman +还计划从小行星中开采稀有金属和其他关键材料,以支持太空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并有望减少对地球资源的依赖。
尽管小行星采矿听起来像是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Karman +团队对此充满信心。他们指出,随着自动化技术和太空探索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公司在航天器开发中采用模块化、现成组件的策略,这一目标的实现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触手可及。更重要的是,Karman +预计其任务成本将远低于传统的小行星探索任务,有望控制在1000万美元以内。
此次种子轮融资由伦敦的Plural和安特卫普的Hummingbird联合领投,吸引了包括巴黎深科技基金HCVC、Lookout的Kevin Mahaffey、未具名的天使投资人以及Karman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Teun van den Dries在内的多方参与。Karman +总部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但其欧洲背景为该公司赢得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
然而,Karman +并非小行星采矿领域的唯一参与者,竞争对手如AstroForge同样在这一领域积极布局。Karman +的计划仍面临诸多挑战。航天器的开发和测试工作尚未完成,且小行星作为移动目标,距离地球遥远,探测和采矿任务难度极大。NASA的数据显示,小行星与地球的距离从数十万英里到数百万英里不等,且大小各异,有的甚至可达建筑物大小。
Karman +的采矿计划还依赖于卫星燃料补给市场的成熟。虽然提取小行星资源用于燃料补给具有广阔前景,但并非所有卫星都使用氢气和氧气作为燃料。燃料补给技术本身尚未完全解决,且存在其他替代方案。因此,Karman +需要在技术突破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更多进展。
最后,Karman +还面临着一个更为紧迫的现实挑战:在接近发射窗口时筹集更多资金。这将考验公司的融资能力和市场吸引力,也是实现其小行星采矿梦想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