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首次捕捉到了一张银河系之外的恒星照片,这团橙黄色的光晕不仅标志着天文学领域的一大突破,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遥远星系的壮丽景象。
这颗恒星位于大麦哲伦星系,距离地球整整16万光年。它的体积惊人,是太阳的2000多倍,如此庞大的体积预示着它随时可能迎来超新星爆发的命运。我们眼前所见的,或许是它生命终章的回光返照。若将它与太阳对调位置,它将轻易吞噬土星轨道以内的所有天体。
在此之前,拍摄银河系外的单颗恒星照片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恒星的亮度远低于我们的望远镜捕捉能力,直到智利沙漠深处的甚大望远镜干涉仪建成,这一难题才得以解决。由四架望远镜组成的巨型观测阵列,成功捕捉到了这颗遥远恒星的微弱光芒。
在这张照片中,恒星呈现出奇特的对称结构,这是恒星本体失去引力平衡后分裂的产物,由大量气体和尘埃构成。考虑到与地球之间16万年的时差,天文学家推测这颗恒星可能早已爆炸,而爆炸的信息仍在以光速向地球传来。
恒星的诞生与消亡在宇宙演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孕育了组成生命的重元素。如果没有超新星爆发将这些元素播撒到宇宙中,生命就无从谈起,地球这样的岩石金属星球也不会存在。事实上,50亿年前太阳所在的位置正是一团超新星爆发后形成的星云,而这团星云的一部分在另一颗超新星的干扰下,最终形成了太阳以及八大行星。
尽管如今我们能拍摄到独立的恒星图像,但天文学仍处于“白内障”阶段。除了能够拍摄到几十万光年外的星系形状外,对于更小的恒星和行星,我们通常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小白点,因为望远镜的口径限制了我们的观测能力。然而,科学家设想了一种真正的“望远镜”——引力。地球、太阳等大质量天体能够扭曲时空,形成引力透镜现象。只要计算好位置,我们或许就能获得一架地球直径或太阳直径大小的“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