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因其被科学家初步评估为存在撞击地球的可能性。然而,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最新的天文数据更新,该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已被大幅修正至几乎为零。
科学家对于小行星撞击概率的不断调整,源于一个复杂而精细的预测过程。他们首先利用地面天文观测设备确定小行星的初始状态,随后结合太阳系高精度模型,预测小行星在未来任意时间点的位置。随着观测数据的日益丰富,预测的精确度也随之提升。
面对潜在的小行星威胁,国际社会并未陷入恐慌,而是积极寻求防御策略。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被视为人类长期发展的重大隐患,已被联合国列为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二十大灾难之首。为此,各国航天局联合成立了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负责制定和执行小行星撞击的应对方案。
深空探测实验室总体技术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李海洋介绍,目前公认的有效防御方式是动能撞击。这种方法通过发射探测器高速撞击小行星,略微改变其速度,从而使其轨道偏离地球。还有推离偏转、引力拖车等多种备选方案。
2022年,美国航空航天局成功实施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通过动能撞击成功偏转了小行星轨道。而中国也于2024年发布了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计划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全程观测撞击过程。李海洋指出,虽然动能撞击技术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中面临着高速撞击小目标的巨大技术挑战。
尽管小行星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但专家强调,它们同时也是值得深入探索的宝贵资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严韦表示,小行星演化程度较低,保留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对其探测和研究有助于揭示太阳系的起源和行星演化历史。
小行星上的资源价值也不容忽视。李海洋指出,小行星可能蕴含地球上稀缺的资源,是未来资源开发的重要潜力对象。为了获取更多详细数据,我国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发射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伴飞、取样和返回,旨在获取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