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快手公布了其2024年度财务报告,成绩斐然却也透露出一些隐忧。全年营收达到1269亿元,同比增长11.8%,归母净利润为153.3亿元,同比激增139.76%,调整后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72.5%,达到177亿元,并且连续七个季度保持盈利状态。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快手的AI产品可灵AI已经服务超过600万用户,累计收入破亿,AI商业化变现步伐明显加快。在互联网行业纷纷拥抱AI的大背景下,快手凭借文生视频这一细分赛道,率先实现了商业化突破,盈利能力稳步增强。
然而,尽管财报数据亮眼,快手的股价在业绩发布前后却持续下跌,资本市场对其反应冷淡。与小米、拼多多等公司相比,快手的整体估值存在较大差距。这引发了业界对快手价值的重新审视,为何盈利能力提升,市场焦虑却未减?
深入剖析快手财报,可以发现其传统业务的“虚假繁荣”。虽然营收和利润同比增长,但增速却在不断放缓。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6.6%,四季度已降至8.7%,创下上市以来最低增速。净利润增速也从一季度百倍增长下滑至四季度的7.8%。
从业务板块来看,直播业务表现不佳,全年收入371亿元,同比下降5.1%。尽管签约主播数量增长超60%,但打赏意愿下滑和监管趋严使得直播业务面临严峻挑战。电商业务虽然被寄予厚望,但GMV增速逐年放缓,从2019年的539%降至2024年的17.3%。快手被“老铁文化”束缚,难以突破用户圈层,市场份额被抖音和视频号挤压。
快手的广告业务收入增速也放缓至13%左右,外循环广告收入增速从25%降至15%。这表明,除了大环境的影响,竞争对手的压力也在多方面挤压快手的收入。电商货币化率长期低于同行,进一步降低了佣金率也未能激发GMV的爆发。
面对传统业务的困境,快手在本地生活、短剧、金融、AI等领域积极探索,却陷入“样样通,样样松”的尴尬境地。本地生活业务虽然增长迅速,但仍处于拉新阶段,难以成为新的增长点。金融业务还处于“流量导流”阶段,与同行相比落后明显。短剧业务虽然积累了一定用户基础,但内容护城河不足,竞争日益激烈。
在诸多新业务中,AI依然是快手最能打的“新叙事”。可灵AI成为财报亮点,虽然收入占总盘比例极小,但想象空间巨大。快手CEO程一笑表示,可灵AI商业化单月流水超千万,有信心明年实现收入快速增长。这得益于快手为可灵AI制定的“小而美”战略,明确“文生视频”细分赛道,并快速实现商业化。
可灵AI不仅速度快,而且价格优势明显。以生成一条5秒视频为例,可灵的价格仅为Runway的约十分之一。在同期AI视频产品中,可灵的流量增长迅速,已经超过同类竞品。广发证券预计,按目前收费标准,快手潜在的年化收入可达数十亿元。
然而,AI能否带领快手走出“低估值”,重拾资本市场信心,还需进一步观察。快手需要通过AI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内容推荐精准度和效率,留住和促活用户。同时,通过AI大模型优化营销服务,降低营销素材制作成本,提升投放转化效率。快手还将AIGC能力赋能短剧等新业务,进一步颠覆创作路径。
最终,快手需要将AI贯穿短视频、电商和广告三大业务,从“电商平台”切换至“AI+内容生态”。通过AIGC大模型降低创作门槛,激活UGC生态;优化算法提升流量分发效率;利用AI工具帮助商家提效并优化交易链路。当“创作-分发-转化”形成正向循环,快手生态的每个环节都有望“提效增收”,进一步推动GMV与广告收入增长。
对快手而言,构建一个内容、技术与商业共生的生态系统,不仅能够稳固核心业务,还能占领未来的AI流量入口,拓宽市值想象空间。尽管当前面临诸多挑战,但快手的AI故事才刚刚开始,仍有机会实现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