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SU7这款新能源车型因交付一周年而再次吸引了公众的目光。然而,随着这一周年的到来,部分车主对续保费用的问题表达了不满,甚至有车主遭遇了保险公司的冷落。
据相关媒体报道,一些小米SU7车主在网络上晒出了自己的续保账单,费用从4000元到7000元不等,尽管多数用户的续保费用相较于首期保费有所降低,但仍有车主表示费用过高。例如,一位苏州车主的保费账单显示,除交强险外,还附加了高额的第三者责任险和车上人员责任险,总费用高达10240元。
这一现象并非仅限于小米SU7。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的平均保费比燃油车高出约21%,纯电车每年的保费平均高出1687元,约为燃油车全年保费的1.8倍。尽管如此,保险公司却表示,新能源车险业务已连续多年亏损。
新能源车车主在投保过程中还遭遇了“歧视”。有温州车主反映,作为小米SU7的第一批车主,到了续保日期却没有保险公司主动联系,主动询问时甚至被保险公司员工删除好友。一名汽车保险员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由于新能源车保费普遍偏高且出险率较高,许多保险员并不愿意接单。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新能源车型上。据报道,小鹏P7车主在没有出险的情况下,续保价格却增加了1600元,保险公司对此的解释是,特斯拉、小鹏、蔚来等品牌的用户普遍面临这一问题。特斯拉车主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有车主原本的车辆保险费用为6000元,但续保时却因需要增加车上人员责任险而被要求额外支付2000多元。
新能源汽车的高赔付率背后,主要有四个因素。首先是维修成本较高,由于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和一体化程度较高,局部损坏通常需要成套维修更换,导致维修费用偏高。其次是出险率较高,新能源汽车多为营运类车辆的优先选择,且车主相对年轻,驾龄较短,提速快、噪音小,相对容易出险。还存在车险价格与车辆使用性质错配的问题,如兼职网约车按家用车投保,导致保费充足度不够。最后是车险价格与车辆风险不匹配,由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时间短、车型迭代快,保险数据积累不足,基准费率存在偏差,保险公司的调价空间受限。
面对这些问题,保险行业也在寻求解决方案。然而,在短期内,新能源车车主可能仍需面对保费较高和投保困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