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在发布其历史上最为亮眼的年度财报之际,正式宣布了进军港股市场的计划,意图通过发行H股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以此筹集资金用于技术研发、海外扩张及产能提升。此次动作标志着赛力斯在A股市场市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后,正通过国际化资本运作进一步稳固其市场地位。
根据赛力斯的计划,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5%的H股,即约2.88亿股。与此同时,赛力斯还宣布将引入工银投资、交银投资等战略投资者,对其子公司赛力斯汽车增资50亿元。然而,这一系列资本市场的大动作背后,是否真的一片坦途?
赛力斯在2024年以黑马姿态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全年营收达到1451.7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05.0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9.46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其全资子公司赛力斯汽车更是成为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赛力斯在财报中解释,业绩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倍增、销售产品结构调整以及产品盈利能力的增强。
自2019年1月与华为开启全面合作以来,赛力斯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终于体会到了逆袭成功的喜悦。在过去的一年里,赛力斯的盈利能力在中国上市车企中排名前六,甚至超过了东风汽车集团、广汽集团等老牌汽车央企。讽刺的是,东风汽车集团还是赛力斯的大股东。赛力斯的股价也水涨船高,从2024年2月初的55元/股,到年末时已经逼近150元/股,市值飙升超过2000亿元。
然而,赛力斯的成功并非没有隐忧。公司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虽然大幅增长,但伴随而来的是销售费用的激增,全年销售费用达到191.84亿元,同比增长263.6%。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高达87.38%,远超比亚迪、理想汽车等同行。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高达684.51亿元,同比增长127.04%,这可能对公司的资金流造成压力,也让投资者对公司的偿债能力产生担忧。
赛力斯的崛起离不开华为的深度赋能。双方联合申请的两千余项专利中,62%集中在智能驾驶领域。华为不仅为问界系列提供了智能驾驶系统、电子电气架构等技术支持,还承担了销售渠道的重任。然而,随着华为在汽车圈越扎越深,问界系列在华为体系内的资源倾斜度逐渐下降,产品差异化优势被削弱。问界系列在新能源汽车最为关键的“三大件”(电池、电机、电控)上完全依赖于外部采购,这也限制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最新的销量数据也反映出问界系列面临的挑战。赛力斯在2025年3月的产销快报中显示,单月销售新车2.46万辆,同比下滑34.43%。其中,问界系列的销量为1.37万辆,同比大幅下降45.19%。一季度,公司累计销售6.84万辆,同比下降超过40%;问界系列的销量更是近乎“腰斩”,降幅达到46.31%。行业数据显示,问界M7的季度零售销量已被与其售价高度重合的智界R7拉开差距,问界M9的销量也大幅下滑。这暴露出问界系列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