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上汽之夜:老牌车企的体系重建之路,能否打赢这场变革之战?

时间:2025-04-16 00:59:12来源:钛媒体APP编辑:快讯团队

在4月10日举行的“上汽之夜”活动中,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引领全场回顾了企业的辉煌历程,展现出了老牌车企独有的沉稳与底蕴。面对业界对于老牌车企在变革时代下命运的尖锐提问——“上汽老矣,焉能饭否?”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以“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的坚定回应,为上汽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希望。

在中国车市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上汽展现出了强烈的进取心。曾经的“合资双雄”凭借深厚的积累与持续的创新,积极应对自主品牌的挑战,稳固市场地位的同时寻求新的突破。荣威、名爵等自主品牌则在新能源的浪潮中灵活调整策略,全力拥抱这一趋势。智己汽车依托其技术优势,逐步构建起完善的产品矩阵,稳步向规模化目标迈进。

面对挑战,上汽在组织结构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将上汽乘用车、上汽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等自主品牌的核心业务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集中、目标的聚焦以及效能的最大化。同时,在商用车板块,上汽成立了以大通为核心的上汽商用车,致力于构建技术共享、全球领先的商用车发展战略。

在新旧技术周期更替、产业主导权变迁的背景下,上汽并未固步自封,而是以“平权+进阶”为主线,打造了全新的技术战略。这一战略旨在打破“传统主机厂”的形象,强化创新与开放姿态。在“上汽之夜”发布会上,整车安全3.0体系成为技术发布的核心亮点,上汽试图通过主动防护与五项融合式碰撞应对机制,构建贯穿感知、干预、缓冲的全链路安全闭环。

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表示,“技术平权”意味着尖端技术走出实验室,用户无需为基本安全支付额外代价。安全不再是高配,而是每一辆车的标配,是“基础权利”。在汽车行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今天,安全已成为所有车企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对上汽而言,这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重塑品牌信任的关键。

在智能驾驶的路线选择上,上汽坚持自主创新,并采取了以开放协作为核心的“朋友圈战略”。围绕地平线、大疆、华为、Momenta四家头部智驾企业,上汽希望打造一个多技术路径并行的智驾生态。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强调,不设技术围墙、不做生态孤岛、不惧跨界竞争,通过合作伙伴的技术互补,加快智能驾驶产品的规模化落地。

上汽的内部战略架构被划分为“内环、中环、外环”三层体系。内环是主机厂必须掌握的核心抗风险能力;中环由自有零部件企业负责防守与成本控制;外环则引入市场上通用的技术能力,以加快产品集成效率。这一分层模型旨在以“有选择的开放”替代高成本的全栈投入。

以地平线为例,上汽旗下荣威、名爵等品牌的多款主力车型将采用地平线征程6E打造智驾方案,并即将于2025年内正式落地。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表示,双方已成功实现L2、L2+级智驾产品的量产,未来将基于征程6系列拓展至全场景智驾合作。Momenta的CEO曹旭东则表示,高速NOA正成为标配,城市NOA是高配,未来可能需要更大算力的全场景NOA,包括高速/城市NOA会逐渐变成标配,而高配将会是L3、L4级自动驾驶。

在与华为的合作上,上汽显得更为谨慎。贾健旭称将与华为智选车实现技术、生态、价值共生共赢,但本次发布会并未透露“尚界”品牌的具体产品节奏。据悉,“尚界”品牌新车型将面向20万级以内市场,预计搭载华为纯视觉智驾方案,有望在今年年中正式亮相。华为终端BG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指出,汽车产业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真正的竞争核心将不再是制造,而是品牌、体验与商业闭环能力。

“懂车更懂你”,是“上汽之夜”释放出的核心口号。上汽希望通过更具用户导向的产品逻辑,重构自身在智能汽车时代的角色认知,从工程驱动走向用户驱动,从技术堆料走向需求共创。未来一年,上汽将推出十余款新车,覆盖家庭SUV、越野车、跑车等全场景,从“省钱、安全、好用”到“让用户作主”,上汽希望通过四大技术维度回应新一代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

王晓秋指出,上汽正在打造全新的线上用户调研平台,进一步增加用户触点,把用户需求融入产品定义中。这种转变不仅是产品逻辑的微调,更是一种心态上的主动降维,将用户纳入产品定义过程。与用户共创的另一核心入口是智能座舱,上汽一方面基于自研的银河全栈座舱3.0,全面对接鸿蒙、安卓、IOS等手机系统,实现丝滑无感的手车互联;另一方面,与战略伙伴深度融合,拓展包括手机、手表、耳机、眼镜等海量生态场景,实现无缝衔接、完全同步、0学习成本的全车控制。

在发布会上,上汽与OPPO的合作也成为一大亮点。双方已持续合作四年,2025年签署深化战略协议,计划在“软件共通、生态共融”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车机、手机及IoT设备的互联体验。未来,该车-机互融方案将全面落地上汽旗下自主与合资品牌,并逐步拓展至全球市场。上汽还与多家大模型企业达成合作,意图打造“更懂你”的AI汽车。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