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胞妹控股的正力新能于2025年4月14日成功登陆港交所,发行价为8.27港元,首日股价微涨1.45%。这家专注于锂离子电池制造的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并提供从电芯到电池管理系统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正力新能的成长轨迹与国内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紧密相连。自2019年成立以来,它见证了国内电动汽车渗透率从5.8%跃升至34.4%的显著增长。公司不仅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深耕,还积极扩展至储能电池和航空电池等多元化产品线。
然而,正力新能的盈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公司累计亏损超过27亿元,直到2024年才扭亏为盈。公司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大量投入研发和技术开发、扩大产能的支出、历史产品组合和定价策略、以及“WM客户事件”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
“WM客户事件”对正力新能2022年的财务状况造成了重大冲击,导致存货减值亏损高达4.22亿元。这一事件使得公司暂停向WM客户交付用于BEV的三元电池产品,进而影响了三元电池的销量和销售收入。
除了盈利能力的波动,正力新能还面临着产品价格下滑的挑战。受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公司产品的平均售价从2023年起开始下滑。尤其是碳酸锂的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高峰回落后,持续走低。这对公司的定价能力和盈利能力构成了考验。
在行业竞争方面,正力新能所处的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激烈且高度集中。2024年,国内十大动力电池制造商占据了总装机量的95.3%,而正力新能仅以1.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九。尽管公司在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市场排名均进入前十,但与头部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供应链方面,正力新能高度依赖于前五大供应商,尽管供应商集中程度有所下降,但采购占比仍超四成。客户方面,前五大客户贡献了公司超七成的收入,客户集中度较高。
正力新能在报告期内还经历了生产基地的调整。南京正力新能和东莞正力新能两家子公司分别在成立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停产。南京正力新能因生产线效能差和设计限制而停产,东莞正力新能则因产业园统一规划和租约到期而搬迁。这两家子公司的停产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产能规划产生了一定影响。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正力新能仍在积极扩张产能。公司在江苏省常熟市计划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并分期建设多条生产线。预计到2026年,公司的电芯产品总设计年产能将达到50.5GWh。然而,随着国内动力电池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日益凸显,正力新能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产能利用率下降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