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消纳难题待解,电网建设与送受端协调成关键

时间:2025-04-21 15:51:18来源:钛媒体APP编辑:快讯团队

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通知》针对“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电力消纳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对“十四五”期间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工程及“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配套送出工程的监管,确保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投产和运行顺利进行。同时,还特别强调了新能源基地的建设进度、就地消纳情况以及新能源利用率的监测统计。

“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指的是在沙漠、戈壁和荒漠地区建设的超大型风光发电项目。相较于一般风光大基地,这些项目的单体规模更为庞大,通常超过1000万千瓦。根据规划,到2030年,包括“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在内的西北风光大基地项目总装机量将达到6亿千瓦以上。

然而,如此巨大的规模也带来了电力消纳的巨大挑战。一旦消纳不畅,将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问题。国家能源局的点名监管正是为了直面这一难题,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

事实上,早在2024年6月,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审计工作报告就已经指出了风光大基地项目利用率偏低的问题。报告指出,西北地区部分已投产的大基地项目在2021年至2023年底期间累计弃电50.13亿千瓦时。50个“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呈现出“碎片化”状态,其中401个子项目中有385个单体规模小于要求的100万千瓦,这增加了配套电网建设与并网的难度。

报告还提到,第一批和第二批风、光大基地的并网进度严重不及预期,主要原因之一是配套外送通道建设缓慢。为此,审计署明确表示将持续跟踪督促,并要求相关项目在2024年底前报告全面整改情况。甚至有消息传出,中央正在考虑叫停外送通道建设不及时的配套风、光大基地项目。

从各省的数据来看,西北风光大基地的消纳问题确实严峻。以青海省为例,该省新能源装机占比高达65%,但在中午高峰时段,电网却要求新能源场站停止发电三到四个小时。2023年,青海的光伏利用小时数仅为1400小时,远低于当地年日照时长2000小时以上的水平。同样,新疆的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也仅为21%,新能源利用率明显偏低。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电网建设滞后。尽管电网企业已经全力以赴加速特高压建设,但由于特高压从规划设计到建成需要三年左右时间,而大基地项目只需一年左右即可建成,因此特高压在建设时序上滞后于大基地项目。目前规划的特高压数量还存在缺口,难以满足6亿千瓦以上装机量的需求。同时,西北地区电网密度不足,网架结构相对薄弱,难以发挥输送新能源的预期最大能力。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电网投资不足。近年来,电源和电网投资的比例关系发生了惊人逆转。从2018年的66%和34%到2023年的65%和35%,电网投资远落后于电源投资。这种源网投资比例的严重失调导致了电网建设滞后于新能源发展的需求。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电网投资正在加速。2025年,两网电网年度投资将超过8250亿元,比2024年增加了2200亿元。这向外界传递了强烈的信号:是时候清偿电网投资欠账,进而改变新能源卡脖子现状了。

然而,除了电网建设之外,风光大基地项目利用率低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送受两端难以协调。业内人士指出,集中式新能源已经出现“跨区送电‘低谷不要、高峰不送’的现象”。这意味着在西北地区风光大基地新能源大发之际,中东部受端却处于用电低谷,并不需要这么多绿电;而受端用电晚高峰时,西北地区又送不出足够的电力。

送端的风光绿电还面临着中东部受端省份分布式光伏的激烈竞争。例如,青海的青电外送通过青豫直流线路,设计年外送电能力400亿度,但实际送电量远低于这一水平。因为青海风光大发的午间,河南本地的分布式光伏也处于消纳困难时段,无法消化更多的外来电。

因此,要想有效提升“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利用率,除了加强外送通道建设外,还需要更高级别的部门和领导出面协调多方利益。只有多策并举、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一难题。

在解决“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消纳问题的道路上,还需要克服许多挑战和困难。但相信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各方努力的不断加大,这一难题最终将得到妥善解决。

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能够涌现出来,为新能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