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双雄蒙牛与伊利,近期公布的业绩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两大企业在2024年至2025年初的时间段内,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业绩下滑。
蒙牛发布的2024年度财报显示,其全年营收相比前一年减少了10.1%,净利润更是遭遇了97.8%的大幅跳水。这一数据不仅标志着蒙牛自上市以来营收与净利润的最大跌幅,也让人们不禁担忧其未来的发展走向。而伊利同样未能幸免,2024年上半年,其营收同比下降9%,归母净利润也大幅下滑。截至2025年4月18日,伊利的股价为29.70元,年内跌幅达2.97%,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担忧。
两大乳业巨头的业绩下滑,背后原因复杂多样。一方面,国内原奶供应过剩导致原奶价格下跌,给乳企带来了巨大的库存压力。另一方面,消费市场疲软,尤其是高端液态奶市场的增长放缓,使得乳企的传统盈利点受到严重冲击。蒙牛高价收购的贝拉米奶粉未能如期打开市场,反而成为了业绩的累赘。而伊利的奶粉业务同样增长乏力,未能为整体业绩提供有力支撑。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乳业面临着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人口红利的消退,新生儿数量的连续下滑,使得婴幼儿奶粉市场规模持续萎缩。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乳企的利润结构,使得传统盈利点面临严峻挑战。为了应对这一危机,伊利启动了总额为16亿元的生育补贴计划,但这一举措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业绩下滑的趋势。
除了人口红利消退外,乳企过于依赖液态奶这一传统品类也是导致其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蒙牛和伊利虽然在不同品类上有所布局,但液态奶仍是其绝对的主力产品。然而,随着液态奶市场增速的放缓甚至负增长,这一传统品类已难以支撑乳企的持续增长。与此同时,新兴品牌如简爱、乐纯等通过差异化产品抢占细分市场,给传统乳企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面对这些挑战,蒙牛和伊利必须寻找新的市场突破口。银发经济所带来的万亿市场被视为一条可行的路径。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针对老年人补钙、降糖等需求的高钙、低脂、高蛋白乳制品市场潜力巨大。乳企可以尝试在这一领域布局,以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除了产品适配人群的调整外,乳企还需要在性价比和质价比上做出努力。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价值和品质。因此,乳企需要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同时确保产品品质不缩水,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场景和渠道上,乳企也需要不断创新。传统商超渠道增长乏力,但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等新渠道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乳企需要加速布局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网络,并结合不同消费场景推出适配产品。例如,针对早餐、健身、加班等场景推出便携式高蛋白奶昔、睡前助眠牛奶等产品。
下沉市场仍具有巨大的潜力。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的乳品渗透率较低,乳企可以通过更灵活的渠道策略来抢占市场份额。这些市场的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因此性价比高的产品更容易受到青睐。
在转型的过程中,蒙牛和伊利需要打破路径依赖,加速转型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如果两大巨头能够成功转型并找到新的增长点,那么它们仍有机会重回增长轨道。然而,如果继续依赖老套路,那么它们可能会被更灵活的新锐品牌蚕食市场。
中国乳业的洗牌才刚刚开始,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乳企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力和精细化运营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