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贸易冲突的升级,其影响已经不再局限于港口和海关,而是悄然渗透到了中国人的餐桌上。近日,一场关税较量正深刻改变着中国餐饮业的格局。
在中美双方连续加码关税的背景下,中国餐饮业所依赖的关键农产品进口成本持续攀升。部分美国对华出口商品关税累计已高达245%。4月11日,北京宣布将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加征125%的关税,再次表明了对任何损害中国贸易利益行为的坚决反击态度。
尽管巴西大豆丰收暂时缓解了豆粕价格的压力,但美国大豆进口的急剧减少可能会引发价格反弹。如果豆粕价格从当前的2951元/吨跃升至3500元/吨,饲料成本将上涨15%,导致生猪养殖成本从14.3元/公斤提高到约16元/公斤。这不仅可能淘汰小型养殖户,最终还会导致肉类价格全面上涨。
牛肉市场也已经开始出现波动。据肉类交易所数据显示,进口牛肉价格单日涨幅可达1500元/吨。猪肉市场同样面临风险。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40.8万吨猪肉,占猪肉进口总量的17.9%。预计新关税将导致2025年进口量大幅下降,令人担忧2018年贸易战期间猪肉价格飙升的历史重演。
消费者正在亲身感受到这些变化。在中国山姆会员店,美国牛里脊的价格已从每包290元上涨至320元,涨幅达13.8%。餐饮业者也在积极应对。福建一家烧烤店因成本上升,已从139元的套餐中取消了一款美国牛肉菜品。同时,一家年采购额超过500万元的牛肉供应商报告称,成本上涨了23.5%,从每公斤34元涨至42元。
尤其是一些依赖进口食材维持高端定位的西式餐厅和特色餐厅,更是首当其冲。一篇热传的网络帖子提到,一位曼谷文华东方酒店的厨师表示,波士顿龙虾的价格已从每斤150元涨至180元,反映了广泛的进口压力。
然而,即使餐厅不直接进口美国产品,也难以完全避开这场风暴。全球供应链紧密相连,豆油、鸡饲料、调味品,甚至奶酪和香料,往往都与美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一位观察者比喻道:“这就像苹果手机一样,你可能认为芯片价格与你无关,但一旦你置身于全球供应链中,成本的涟漪效应就会波及每个人。”
中美贸易冲突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中国餐饮业的调整与变革正在进行中。对于消费者而言,或许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这种新的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