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大模型领域的融资环境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六小龙之一的月之暗面Kimi正积极探索新的生存之道。据PitchBook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AI领域的风险投资交易量和投资总额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大模型公司的融资之路愈发艰难。
面对融资瓶颈,Kimi选择了一条自我造血的道路。近日,Kimi宣布即将推出其首个内容社区产品,目前正处于小范围灰度测试阶段,预计本月底正式上线。这一战略调整不仅有望提升用户留存率,更为Kimi的商业化变现开辟了新的可能。
Kimi的这一转变并非突如其来。据凤凰网科技去年11月的报道,月之暗面当时已在规划全新的内容功能模块,旨在通过信息流模式吸引用户。而从Kimi近期的动作来看,这一战略思路已经愈发清晰。杨植麟在去年年底的访谈中曾透露,最关注的产品指标是用户留存率,而如今,商业化变现也成为了重点考量之一。
在买量方面,Kimi也呈现出收缩态势。根据AppGrowing数据,今年第一季度,科技大公司与明星初创公司在AI产品投流上的费用合计约18.4亿元,而Kimi的投流规模仅为1.5亿元,相较于去年第四季度大幅压缩。这一变化反映出Kimi在巨头下场后的战略调整,买量的必要性已有所降低。
Kimi的内容社区产品借鉴了推特、小红书、知乎等多种信息流内容形态,最终形态更偏向于一个基于内容的社交媒体。尽管chatbot与社交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断裂感,但商业化的可能性或许是Kimi试图突破的关键。然而,冰冷的融资环境仍然限制着Kimi的想象力,自保与造血成为了其下个阶段的主基调。
从技术研发的角度来看,Kimi并未停止前进的脚步。自去年11月以来,Kimi相继发布了视觉思考模型k1、k1.5多模态思考模型以及视觉语言模型Kimi-VL等技术成果。然而,在商业化方面,Kimi的尝试却未能掀起太大浪花。在苹果App Store的下载榜单中,Kimi的排名远落后于豆包、元宝等竞争对手。
面对大厂近乎饱和的攻击,Kimi的应对空间有限。尽管Kimi在六小龙中融资情形较好,但仍不具备大厂那样砸钱买量的实力。因此,造血自保成为了公司和投资人的共识。而内容产品的面世,正是这一思路下的可预见结果。
然而,内容社区的赛道也并不轻松。Kimi不仅要面对来自互联网巨头的竞争压力,还要在技术上保持领先。近期,OpenAI、腾讯、字节跳动等巨头纷纷开启了对内容社区的尝试,使得这一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对于Kimi而言,如何在巨头环伺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作为六小虎中为数不多的坚持大模型的品牌,Kimi的路径选择显得尤为关键。在技术和商业化的双重压力下,Kimi必须做出决断。而内容社区的尝试,或许正是Kimi转型的开始。未来,Kimi是否还将坚持大模型的投入,将直接影响到其在AI领域的竞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