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鹤翔
当一家量贩零食品牌以“国民级”姿态迈入资本市场,一场在薄利红海市场中开辟出“让利式增长”路径的商业实践正在颠覆行业认知。
4月28日,湖南鸣鸣很忙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鸣鸣很忙”)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而高盛与华泰国际的联袂保荐,更为这场商业盛宴增添几分看头。
图源:鸣鸣很忙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鸣鸣很忙旗下“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双品牌门店总数达14394家,覆盖全国28个省份及所有线级城市,其中58%门店位于县城与乡镇,全年GMV突破555亿元,年交易单数超16亿笔,会员总数达1.2亿,年复购率达75%。这一规模刷新零食连锁行业纪录的同时,也使其成为中国第四大食品饮料连锁零售商(按GMV计)。
图:鸣鸣很忙关键运营指标
调研发现,鸣鸣很忙的崛起绝非偶然。当传统零售商还在比拼品牌溢价时,这家企业早已将供应链效率炼成核心竞争力,凭借“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高质优价”的实惠体验。而它的“国民属性”不仅颠覆了人们对“量贩零食”的固有认知,更推动着休闲零售进化为社区生活里触手可及的美好体验。
01 “薄利多销”的价值回归
零售业的长青密码,往往藏在最朴素的经营智慧里。
从沃尔玛的全球版图到唐吉诃德连续35年盈利的传奇,这些穿越经济周期的商业奇迹,始终印证着“薄利多销”的底层商业逻辑:用效率换价格,以规模降成本,在价值共享中实现可持续增长。
而当中国休闲食品零售行业深陷“三高三低”困局(高同质化竞争、高渠道成本、高库存压力;低产品附加值、低品牌集中度、低消费者忠诚度)时,鸣鸣很忙的崛起不仅是对“薄利多销”的价值回归,更在供应链重构、产品创新与渠道布局中,为这一朴素的商业哲学注入了契合时代需求的新内涵。
总的来看,鸣鸣很忙“薄利多销”的盈利模型,建立在“低毛利+高周转+规模效应”的极致供应链体系之上。
选择“低毛利”,绝非简单的“赔本赚吆喝”或是以牺牲品质为代价,而是基于供应链深度整合实力。
招股书显示,鸣鸣很忙大部分商品由生产厂商直供,《2024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中约有50%的企业为其合作厂商。
通过直连厂商模式,鸣鸣很忙将供应链环节压缩至3级以内,由此减少加价率。2024年双品牌合并区域供应链后,全国36个供应链中心支撑“总仓对总仓”采购,采购成本与终端售价实现同步下调。这种对产业上游的深度整合能力,因跳过代理商、经销商等中间环节而实现了商品流通成本的极致压缩。
产品形态方面,鸣鸣很忙通过定制化创新实现“品质不下沉”:25%的SKU为厂商专属定制,涵盖地域特色口味、小规格包装及场景化组合。这种“保留品牌力、优化质价比”的策略,既满足消费者对知名品牌的信任需求,又通过供应链效率让渡价格红利,使“低价”与“优质”不再对立。
于是在2024年,鸣鸣很忙交出了一份“收入393.4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9.13亿元”的亮眼成绩单,进一步打破了业内对“低毛利必然亏损、低价=低质”的认知偏见。
图:鸣鸣很忙经营业绩
如果说低毛利是表象,那么“高周转”则是鸣鸣很忙构建极致供应链体系的另一关键指标。
比如,依托36个仓库、300公里仓储辐射圈与24小时物流体系,鸣鸣很忙将存货周转天数压缩至11.6天,这种高效周转无疑为品牌带来了降低库存减值风险、为规模扩张提供资金弹性的双重优势。
“规模效应”的释放同样让“薄利多销”模型具备自我强化的势能。随着门店数从2022年的1902家增至2024年的14394家,鸣鸣很忙在采购、运营、数字化等环节的边际成本持续递减,而“全年交易单数超过16亿、会员总数达1.2亿”的品牌体量又使其成本摊薄效应进一步显现,加速完成了从区域品牌到国民品牌的升级。
数据层面,2022-2024年鸣鸣很忙毛利率稳定在7.5%-7.6%区间,净利润率则从1.7%提升至2.1%,经调整后净利润率保持在2.3%水平,3年的稳定表现验证了其“薄利多销”量贩模式的可持续性。
“薄利多销从未过时,只是需要契合时代的落地路径。”在行业人士看来,鸣鸣很忙已然形成了“供应链降本→终端低价→流量裂变→规模布局→供应链再降本”的正向飞轮。
在消费理性化、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当下,这种回归商业本质的实践,就是穿越周期的不二法门。
02 让利式增长,在价值共享中构建共生生态
这家从湖南长沙和江西宜春走出的零食连锁,用“薄利多销”的朴素逻辑,在八年内开出14394家门店,将“好吃不贵”的零食送到全国28个省份的消费者手中。
当行业还在纠结于毛利保卫战时,鸣鸣很忙早已把“让利”变成了贯穿消费者、加盟商、供应商的价值纽带,描绘出一幅“共生共利共荣”的商业图景。
“走进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选择多、价格实惠。”不少消费者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分享着属于他们的零食自由:“从传统糕点到网红零食,从散装称重的瓜子到小包装的每日坚果,灵活分量销售的形式,不到10元就能凑齐三四种不同口味。”
图源:小红书
事实上,鸣鸣很忙给予消费者的让利是“质价比”的全方位渗透。
1800+SKU的丰富选品、低于传统零售渠道的好价、散装称重产品的灵活选购以及精心打造的门店场景,都构成了最直接的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源于精准的本地化选品以及“接地气”的产品设计。
比如25%的定制化产品深度贴合地域口味,再比如小规格包装策略将尝新门槛降至10元以内,让消费者能用更低成本体验多元口味。
不仅如此,鸣鸣很忙的“拆零哲学”还精准满足了下沉市场的用户需求。
当县城消费者既想尝新又不愿浪费时,门店3.5元的小包装薯片、5元的独立包装卤味,搭配着欢乐、舒适的购物体验,便让零食从“偶尔消费”变成“日常小确幸”。
让消费者愿意反复光顾的,还有藏在细节里的品质感。
据悉,鸣鸣很忙以“六审六检”构建全链条品控体系,从原料溯源到终端服务实施100%覆盖管理。通过自建实验室与第三方抽检双保险,配合24小时监控系统与产品溯源码,实现质量透明化。142名专业团队开展常态化培训,结合洁净配料工艺与主动召回机制,将食安风险防控贯穿全产业链。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让1.2亿注册会员产生强烈信赖,75%的会员年复购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印证了“低价不低质”的策略成功。
在加盟商眼中,鸣鸣很忙更像一个“靠谱的合伙伙伴”。
湖北武汉的加盟商王姐2023年开了第一家店,如今第三家分店正在装修。她坦言,鸣鸣很忙改变了“品牌方赚加盟费”的传统逻辑,而是“带着我们一起赚钱”。最打动她的是,总部的支持渗透到日常经营的每个环节,让她这样的零售新手也能轻松经营好多家门店,几乎没有后顾之忧。
鸣鸣很忙最新招股书显示,其99.5%的收入来自商品销售,以“总部让利、加盟商增效”构建共生关系。
总部的全链条赋能覆盖选址、供应链、数字化三大核心环节,这种“保姆式赋能”不仅给加盟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巧妙的是,鸣鸣很忙通过“标准化+差异化”平衡品牌统一性与区域灵活性:一方面通过智能远程巡店确保“万店如一”的服务标准,另一方面允许一定比例内的SKU本地化调整,使区域适配性得到提升,老加盟商复购率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图:品牌门店
商业的本质,是让价值在链条上合理流动。
鸣鸣很忙全方位“让利”,于消费者是触手可及的“质价比天堂”,于加盟商是低风险的“创业共同体”,于行业是效率革命的“生态构建者”。这种“利他即利己”的商业哲学,正在重新定义中国休闲食品饮料行业的竞争维度。
03 不止于零食,从商业创新到民生普惠
在中国休闲食品饮料零售行业的版图上,鸣鸣很忙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范畴。
进一步讲,当零食连锁从“商品销售终端”进化为“民生基础配套”,鸣鸣很忙承载的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对行业效率的深度重构与社会价值的持续创造。
图源:鸣鸣很忙招股书
作为中国食品饮料量贩模式的引领者,鸣鸣很忙对行业的首要价值,在于通过供应链重构打破传统零售的效率瓶颈。
在供应链端,其推动的直采模式与数字化物流,带动上游厂商优化生产流程。除了拥有中国休闲食品饮料专卖店中最大的数字化团队外,鸣鸣很忙还推出了全数字化的仓储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以此实现调度、交接、装车、交付的全链路可视化、可控制的管理。同时,通过打通上下游数据,实现供应链上中下游的高效协同。
在渠道端,首创的量贩零食集合店模式,推动行业从“渠道为王”转向“效率竞争”,鸣鸣很忙的模式创新功不可没。
社会价值层面,鸣鸣很忙正在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截至2024年底,其58%的门店位于县城及乡镇,覆盖全国66%的县城,累计接待消费人次超16亿,成为县镇居民“家门口的零食乐园”。
当消费者走进鸣鸣很忙的门店,感受到的不仅是琳琅满目的商品陈列,更是社区生活的延伸场景。门店内设置的儿童推车、试吃体验区、潮玩展示角,让零食消费变得好玩有趣,也让门店化身居民休闲社交的“第三空间”。
图:赵一鸣零食研究所
鸣鸣很忙自2024年以来持续创新门店业态,通过打造“超级·零食很忙”“零食很大”“赵一鸣零食研究所”等创新型概念店,以“首店经济”与“首发经济”激发消费潜能。
比如此前在湖南长沙开出的“超级·零食很忙”概念店,通过将零食消费与地域文化结合,打造了“零食+文旅”场景,成为城市消费新地标。
这种“购物即体验”的设计,为顾客带来了兼具“玩、逛、购”的一站式消费体验,不仅让门店从“交易场所”升级为“社区交互中心”,更推动传统零食品牌从向“场景创新”转型。
就业与创业赋能则是另一重要社会贡献。通过加盟模式,鸣鸣很忙直接支持超7241名加盟商创业,间接创造了就业岗位,也为县域经济注入活力。
当零食连锁从“商品销售终端”进化为“社区生活基础配套”,鸣鸣很忙的价值边界正在不断拓展。其构建的“供应链效率×数据智能×社区生态”组合拳,不仅适用于休闲食品领域,更可复制到日化、生鲜等刚需品类,形成“超级社区门店”的雏形。
从国际对比看,鸣鸣很忙的“中国特色硬折扣”模式,正走出一条不同于ALDI的进阶之路。后者依赖自有品牌与极简SKU,而鸣鸣很忙则通过“头部品牌直采+定制化产品+本地化选品”,在保证品质的同时满足多样化需求,更契合中国市场的消费分层特征。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休闲食品饮料零售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达3.7万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增至4.9万亿元。鸣鸣很忙则计划将IPO募资主要投入到门店拓展和升级、供应链优化及数字化建设等,以进一步提高市场渗透率并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结语:
鸣鸣很忙的港股递表,是企业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中国休闲食品饮料行业回归本质的宣言。
从供应链上的成本压缩,到门店端的体验升级,再到全生态的共生共荣,鸣鸣很忙用“薄利多销”的朴素逻辑,证明效率提升与价值共享才是穿越周期的核心动能;用社区深耕证明,商业空间可以成为民生福祉的载体;用下沉实践证明,县域经济能够在消费升级中焕发新生。
当1.4万家门店成为连接千万家庭的生活触点,这家企业正在书写的,是中国休闲食品饮料行业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共建”的新篇章。毕竟,真正的商业成功,从来都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