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桩涉及康佳集团的举报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江西康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朱新明,在短视频平台上以实名方式举报康佳集团高管,指控其在2018年期间涉嫌虚增上市公司业绩高达4000多万元。面对这一指控,康佳集团迅速作出回应,坚决否认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并声称已报警处理此事。
业界内外对此事看法不一,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朱新明因公司未完成收购时的业绩对赌协议,面临9.38亿元补偿追讨的蓄意反击。举报时机恰逢康佳集团发布财报之际,无疑为集团增添了额外压力。
康佳集团近期发布的财报确实不尽如人意。财报显示,公司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26.5亿至29.5亿元,但实际公布的净亏损额高达32.96亿元,远超预期。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如此严峻的亏损局面下,部分高管薪酬却有所上涨,总裁曹士平薪酬增加16.7万元,副总裁杨波涨薪8.62万元,其他高管同样有不同程度的薪酬提升。
此番举报与财报的双重打击,让康佳集团陷入舆论漩涡。昔日的“彩电三巨头之一”如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回顾2024年财报,康佳集团营收同比暴跌37.73%,归母净亏损同比扩大52.31%,扣非净亏损连续14年累计超过190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92.65%,创下上市以来新高。
自2019年市值突破550亿元后,康佳集团市值五年内缩水400亿元,仅剩百亿出头。根据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康佳彩电出货量已不足50万台,市场份额萎缩至不足5%,成为TCL、海信、创维、小米之外的其他品牌。
除了销量下滑,康佳集团的利润问题同样严峻。在申万白色家电板块中,美的、海信、TCL、海尔智家的毛利率均在20%以上,长虹美菱也有11.15%,而康佳集团销售毛利率四年内最高仅为4.40%。
康佳集团的掉队,或许与其曾经的战略决策密切相关。在2003至2007年间,康佳连续五年蝉联中国彩电销量冠军,市占率一度超过20%。然而,在显示技术从传统CRT转向液晶的关键时期,康佳却将目光投向了房地产行业,斥资17亿元建设江苏昆山旅游度假区。这一决策分散了资源,导致康佳在液晶显示技术上慢了半拍,彩电销量随后被友商反超。
为了扭转局面,康佳开始四处布局,其中供应链管理业务和半导体业务尤为突出。然而,这些转型并未取得显著成效。根据2024年财报,康佳集团主营业务仍是消费电子,占营收比重高达91.20%。而半导体业务收入则从2023年的3.4亿元跌至2024年的1.7亿元,跌幅高达94.99%。
面对跨界转型的痛苦,康佳集团需要警惕“伪多元化”陷阱。无论是跨界还是寻找第二增长曲线,都应基于自身的核心优势,而非盲目跟风。康佳在地产、金融、环保、半导体等领域的转型尝试,明显缺乏与本行业的协同效应。
相比之下,TCL和海信的转型之路则更具说服力。TCL在经历生死困境后,坚定地走产业升级之路,即使在液晶面板业务上豪掷近250亿元也未曾动摇。海信则凭借激光电视技术的坚持,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3%,达到48亿元。而康佳的研发投入却逐年走低,由2021年的6.16亿元降至2024年的4.98亿元。
在寻求转型的过程中,康佳或许可以从其他行业的成功案例中汲取灵感。例如,vivo跨界做机器人,聚焦的仍是其在手机业务开发中积累的技术。巨头们的转型或寻找第二曲线,本质上都是扎根主业生态,实现技术复利。
然而,康佳的转型之路似乎并未遵循这一规律。房地产、环保、半导体等领域与原有业务缺乏协同性,导致转型成效不佳。不过,康佳的转折点或许即将到来。4月8日晚,康佳A发布公告称,将拟由其他央企集团对本公司实施专业化整合,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央企整合有望缓解康佳的流动性危机,为其带来业务和资源上的全新赋能。另一方面,这也将缓解康佳长周期业务的压力,如半导体业务的高投入、长周期问题。然而,康佳仍需冷静面对战略转移的问题,若整合方能精准匹配资源、剥离冗余管理与业务,康佳或能借此“重生”。
在业务领域做减法、在技术创新上做加法,或许是康佳重整旗鼓的关键。年初,康佳发布增发收购宏晶微电子的公告时,股价有所上涨。央企整合的消息传出后,股价更是三连涨超20%,市值突破120亿元。这反映出市场对这一老国牌的情怀与期待。我们期待康佳能够重新崛起,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