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领域的激烈竞争中,一场关于AI Agent(智能体)的争夺战悄然打响。Manus,这款被誉为“全球首款真正意义通用AI Agent”的产品,近期宣布完成了一轮7500万美元的融资,估值飙升至5亿美元,距离其3月初的上线仅过去了短短数周。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字节跳动推出了内测中的“扣子空间”,百度在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了“心响”App,阿里云则以Qwen3开源模型在技术圈掀起波澜。与此同时,OpenAI豪赌编程Agent,MCP协议则成为行业的“通用插座”,大厂们在Agent赛道上展开了激烈的生态暗战。
AI Agent究竟为何物,与我们日常接触的大模型有何不同?为何它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在这场角逐中,各大厂商又各自占据了怎样的位置?
AI Agent的概念由Manus生动诠释:它凭借大模型的感知推理能力,能够自主拆解任务链,调用知识库、联网搜索、软件工具等资源,执行复杂任务,形成闭环操作。以筛选简历为例,Manus不仅能解压文件、浏览简历,还能给出排名建议和评估标准,最终以电子表格形式呈现结果,宛如一名高效的招聘实习生。
与人们熟悉的Chatbot相比,AI Agent实现了从对话响应到任务执行的跨越。Chatbot擅长言辞,但鲜少付诸实践;而Agent则能自主调用工具,执行生活中的常见任务,真正实现了“干活儿”。这一转变开启了远超Chatbot的商业想象空间。
据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预测,未来2~3年内,AI可能在几乎所有任务上超越人类,五年内智能体将渗透90%的企业工作流。Markets & Markets的测算则显示,2024年全球AI Agent市场规模约为51亿美金,2030年有望增长至4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4.8%。
面对AI Agent的巨大潜力,国内外AI厂商纷纷加快布局。OpenAI推出了具备更强Agent能力的推理模型,并预测至2029年,AI Agent及其他新产品的销售额将超越ChatGPT,推高总营收至1250亿美元。字节跳动在Manus出圈后,也调动多个团队开发不同的Agent产品,内测上线了“扣子空间”,提供多项技能的AI通用实习生。
百度李彦宏曾表示:“Agent是我们最看好的AI应用发展方向。”在Create2025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发布了文心大模型4.5 Turbo和深度思考模型X1 Turbo两款新模型,以及多款AI应用产品,其中就包括官方定位为通用超级智能体的心响App。
阿里云开源了Qwen3系列模型,并在评估模型Agent能力的BFCL评测中创下新高,这将大幅降低Agent调用工具的门槛,为即将到来的智能体和大模型应用爆发提供有力支持。
在AI Agent的探索方向上,各大厂商已现分野。百度和OpenAI走的是To C路线,希望打造个人助理入口,争夺用户市场。百度发布的心响App,定位用户的智能生活助理,预置了十大应用场景,包括例行任务、城市旅游、AI相亲等,操作简便,支持超过200种任务类型,未来计划扩展到10万+的应用场景。
微软与字节则希望通过B端办公需求切入市场,将智能体嵌入企业工作流,打造数字化员工。微软的Copilot已植入Office、Teams等产品矩阵,日均处理任务超1亿次。字节的扣子空间则试图将通用Agent概念嵌入工作流,帮助用户处理文件检索、表格制作等任务,飞书的多维表格、飞书文档等服务也可接入,强化了其作为数字员工的工作能力。
面向C端的Agent面临用户黏性不足的挑战。普通用户对Agent缺乏明确的使用目的,很难保持长期使用。百度心响App作为全新应用,需要从0做起,投入巨大资源。而面向B端,因企业降本刚需明确、场景垂直,且由于一般企业可能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办公类Agent执行任务更有针对性,交付效果更好。在商业化方面,微软Copilot、钉钉和飞书等也具备现成的营收手段。
除了智能体,MCP(模型上下文协议)也是当下AI领域炙手可热的概念。MCP为AI提供了统一标准,使Agent能像搭积木般调用各种服务,任务完成效率显著提升。在Anthropic的推动下,尤其是OpenAI和Google等巨头的支持,MCP正加速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标准。
国内AI厂商积极支持MCP。百度宣布各产品全面拥抱MCP,字节扣子空间集成了飞书云文档等MCP扩展,阿里也在支付宝等产品中集成了MCP协议。MCP的普及为Agent生态的构建和运转提供了重要通路,国内外AI厂商纷纷推出自家的MCP平台,邀请更多开发者、应用服务商进驻。
当MCP打破工具调用壁垒,智能体开发正进入“乐高积木”时代。这场战役的胜负关键已从技术突破转向生态构建能力。AI Agent正在开启智能体经济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