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与内容社区的交汇点上,小红书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5月7日,正值618大促前夕,小红书与淘天集团宣布达成深度合作,推出“红猫计划”。这一计划允许小红书用户通过笔记中的链接直接跳转到淘宝商品页面,商家不仅能追踪用户的完整购买路径,淘天集团还将为商家在小红书上的种草笔记提供流量支持。
紧接着,5月12日,京东官方也确认了与小红书的合作,用户在小红书上点击商品链接将直接跳转至京东页面。这一连串的动作,不仅标志着电商平台对流量的渴求,也凸显了小红书在商业化策略上的重大转变。
过去,小红书在电商外链问题上态度谨慎,政策多次调整。从2018年阿里巴巴领投小红书D轮融资并启动内容互通测试,到2020年小红书首次向淘宝开放外链权限,再到后来切断外链、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小红书一直在探索建立自己的电商闭环。它希望通过“号店一体”机制、降低开店门槛、发起“回家开店计划”等措施,让平台内的种草内容能够直接在站内完成转化。
然而,尽管小红书的电商业务逐渐成熟,直播带货成为推动增长的关键动力,但其内部流量转化并未达到预期,同时电商GMV增速也在放缓。面对流量变现的现实考量,小红书选择与淘天、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合作,成为了一种更务实的选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红书开始与各大电商平台展开数据合作,推出了“小红星”、“小红盟”、“小红链”等项目。这些项目通过追踪用户在浏览种草内容后的消费行为,帮助商家科学度量种草价值。经过多次系统升级和数据开放程度的提升,如今商家可以完整获取消费者在浏览内容后的全链路行为数据,广告效果评估的准确性大幅提升。
然而,这种开放策略似乎与小红书构建站内电商闭环的目标背道而驰。有评论认为,这暗示着小红书对电商业务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甚至有人惊呼小红书是否要放弃电商业务。但实际上,小红书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电商发展模式,从早期的跨境电商到自营电商,再到现在的“生活方式电商”,它一直在努力在巨头林立的电商市场中寻找突破口。
这种策略与小红书的“流量平权”理念密切相关。它有意淡化头部效应,扶持符合社区调性的中小品牌,借助优质博主连接细分市场需求。不同于传统电商追求全网最低价,小红书更看重商品背后的生活方式价值,吸引的是注重品质而非价格的消费群体。这种做法虽然维护了社区特色、避开了红海竞争,但也拖慢了电商发展速度。
如今,开放外链确实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淘天合作可以补全小红书的电商品类,但也可能导致用户在站内比价选购,削弱小红书电商的竞争力。同时,外链带来的便捷转化可能进一步固化“小红书种草、其他平台成交”的用户习惯,使构建商业闭环的目标更难实现。
不过,小红书仍在加码电商业务。今年以来,它陆续推出新功能、启动服务商招募计划、推出扶持政策,持续完善电商基础设施。尽管这次合作在商业化之路上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动作,但小红书显然不会止步于此。它正站在商业化的十字路口,既要开放外链获取广告收入,又要保持自身竞争力;既要发挥种草优势,又要培育自有电商业务。
在这个过程中,小红书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过度开放可能丧失商业自主权,但完全封闭又面临商业化的增长压力。它不甘于只做内容引流平台,沦为别家电商平台的流量入口;但如果内容一直空转,不能有效走向高价值的商业化,那么小红书的长期发展也将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