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消费市场的风云变幻中,高价面包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2023年,“消费降级”的风潮席卷而来,许多年轻人开始精打细算,对每一笔开支都格外谨慎。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老牌与新晋的高端烘焙品牌如克莉丝汀、Lady M、虎头局、墨茉点心局等纷纷遭遇困境,不少店铺黯然关门。中国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天价网红面包的不满,拒绝为其买单。
然而,进入2024年,高价面包似乎又卷土重来,以更加迅猛的势头占据市场。均价60元以上的高端烘焙品牌重新活跃在消费者视线中,如上海B&C的“绿袋子”再现排队盛况,武汉UH祐禾单店日销突破10万,济南石头先生的烤炉也在新一线城市大肆扩张。社交媒体上,“30元一个的吐司值不值”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年轻人一边吐槽“面包刺客”,一边却为了一款限量款“咕咕霍夫”心甘情愿排队两小时。
这一波高价面包品牌的回归,不仅带着更大的野心,还配备了更为凶猛的营销手段和更为复杂的供应链。市场数据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中国烘焙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突破6000亿,高端烘焙的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却在持续上升,“平替”的搜索量同比增长了200%。这背后反映了Z世代独特的消费观——既追求性价比,又渴望情绪价值,让品牌在“高端化”与“日常化”之间艰难寻找平衡点。
高价面包的新趋势,可以被视为烘焙行业的“快时尚”。这些品牌通过快速迭代制造稀缺感,利用短暂流行收割溢价,与快时尚品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能够盈利的品牌通常善于快速上新,制造“限时狂欢”,如B&C每两个月更新一次产品,每个季度进行跨界合作,过季即下架,以此激发消费者的紧迫感。同时,高价烘焙品牌还注重视觉效果的打造,将面包变成拍照道具,如B&C的“绿袋子”、趁热集合的“巨型可颂塔”,消费者购买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拍照而非品尝。
这些品牌还善于运用低成本、高溢价的供应链游戏,通过“基础原料+故事包装”实现溢价,如一款“天然酵种吐司”成本不足10元,却因“72小时慢发酵”的故事卖到68元。同时,它们还人为制造消费周期,通过产品过气自然淘汰,再推出新爆款,以此塑造速朽与怀旧感。
高价面包的买单核心并非原料成本,而是品牌附加的“体验价值”,如网红装修、限定款包装、社交媒体打卡属性等。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食物,更是身份认同和社交货币。然而,这种“快时尚化”的食品行业也存在风险,如HOTCRUSH模仿快时尚逻辑,每月推出20+新品的高频推新,可能会透支品牌价值。
高端烘焙品牌的卷土重来并非偶然,而是通过精准差异化策略打破传统烘焙行业的同质化困局。这些品牌从产品、体验、文化、供应链四个维度构建竞争壁垒,如突出“大份量+高满足感”的产品形态、采用“陌生化+文化溢价”的命名策略、实施“大单品策略+烘焙零食化”的品类创新等。同时,它们还尝试重新定义“面包消费场景”,使贵价面包成为社交分享、办公室零食甚至节日礼品。
然而,品牌始终面临价格泡沫风险,因为大部分溢价依赖营销而非产品力。一旦消费者回归理性,复购率可能骤降。高糖、高油、高馅料的产品设计与健康饮食潮流背道而驰,进口原料受国际价格波动影响大。因此,能平衡“成瘾性”与“健康化”、“网红属性”与“日常复购”的品牌更可能存活。
贵价面包的溢价是一种从“产品功能”到“情绪价值”的转换,包括食材溢价、体验溢价和社交溢价。品牌要想避免“短命”,必须在消费心理、品牌溢价和供应链效率之间找到动态平衡。从“冲动消费”到“习惯养成”,短期靠“情绪价值”,长期靠“成瘾性”。同时,构建价格合理性,让“贵”变得合理,避免“空心化溢价”。高价面包支撑可持续溢价需具备技术壁垒、文化符号和社交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