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航空安全事件近日引起了广泛关注,事件发生在汉莎航空LH1140航班上,该航班由法兰克福飞往塞维利亚。在一次飞行中,空客A321-200飞机(注册号D-AISO)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紧急情况。
当时,航班正处于马德里西南约40海里、35000英尺的高空,航程已进入最后半小时。机长按照常规操作,将驾驶舱的控制权交给副驾驶后,前往卫生间。然而,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副驾驶突然癫痫发作,失去了意识。
飞机在无飞行员操控的状态下飞行了长达10分钟。机长返回时,发现无法通过密码系统打开驾驶舱门。根据安全规程,他连续输入了五次常规请求代码,但都没有得到回应。在紧急情况下,机长启动了紧急进舱程序。幸运的是,在舱门即将自动解锁的最后时刻,副驾驶短暂恢复了意识,从内部打开了舱门。
机长进入驾驶舱后,发现副驾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且行为异常。他立即呼叫机组支援,同时一名随行乘客中的医生也参与了急救。机长迅速调整航线,紧急飞往最近的马德里机场降落。副驾驶落地后被迅速送往医院,经诊断,他因神经系统疾病引发了癫痫。
调查结果显示,在机长离开驾驶舱后不久,机舱内的录音机就记录下了异常声音。副驾驶昏倒后,身体部分瘫倒在按钮上,无意中启动了各种开关和踏板,包括关闭了飞行控制计算机,触发了警告信息。然而,幸运的是,自动驾驶仪和自动推力系统仍然处于激活状态,使飞机保持了稳定的航向。
此次事件暴露出了航空安全中的一些隐患。首先,副驾驶所患的疾病属于隐性病症,仅在症状发作时才能通过体检检测出来,因此他此前可能通过了正常的医学评估。鉴于此,该副驾驶未来将被禁止执飞。其次,事件还暴露了“单飞行员操控风险”的问题。按照现行流程,机长离开驾驶舱时,应至少保留一名机组人员在内。但此次事件中,机长未遵循该规范,导致副驾驶单独留守期间突发意外。
这起事件中的“黄金10分钟”成为了民航安全程序设计与执行的关键考验。紧急代码系统的有效性、机组对危机的响应速度以及乘客医生的专业协助,共同避免了一场潜在的空难。西班牙航空专家指出,此次化险为夷既是制度设计的胜利,也暴露出人为操作与健康管理的漏洞。航空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每一个环节的严守规范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尽管涉事航班已恢复正常运营,但围绕“单飞行员驾驶风险”的行业讨论仍在持续。此次事件为全球民航业敲响了警钟,提醒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必须以更严苛的安全标准来守护万米高空的旅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