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这个曾经脱胎于华为的品牌,如今正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沿用过去的模式,在国内市场中逐渐边缘化,还是选择二次创业,重新寻找突破口,建立起新的市场壁垒?这一抉择,对荣耀而言,至关重要。
荣耀400系列的发布,便是这一抉择的一个缩影。该系列手机凭借直屏设计、金属边框以及骁龙满血芯片等亮点,被视为荣耀试图重返市场的一次大胆尝试。然而,在智能手机市场新机频发的当下,竞争异常激烈。OPPO Reno、华为Nova14、vivo S30等多款新机同期上市,共同在2.5K至4K的价位段展开激烈角逐,预示着中端机市场的竞争将持续白热化。
荣耀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尽管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同比增长5.6%,今年第一季度更是同比增长3.3%,但荣耀却似乎陷入了“有销量、缺声量”的尴尬境地。中低端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蚕食,高端化尝试步履维艰,核心管理层也经历了重大更迭。
从行业角度看,荣耀的现状反映了中国手机厂商在当前竞争环境下的生存逻辑:以细分市场需求为突破口,通过局部创新来刺激用户的换机频率。尽管未来机遇显而易见,如AI手机的兴起、国家补贴政策的陆续落地等,但如果没有形成新的增长动力,荣耀可能会陷入被动局面。
回顾过去几年,荣耀在国内市场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从独立初期的重重挑战,到逆势增长,再到如今的排位赛下滑,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2020年,荣耀独立时市场份额一度跌至3%,但在华为留下的班底、渠道体系以及供应链重新发力的支持下,赵明迅速稳定了军心。到2022年,荣耀凭借19.5%的市场份额登顶国内市场,去年第一季度仍以17.1%的市场份额位居国内第一。然而,自去年第一季度以来,荣耀的市场份额持续下滑,今年第一季度已跌出前五。
组织层面的变动同样显著。今年1月,荣耀原CEO赵明宣布离职,随后,原荣耀中国区CMO姜海荣等核心管理人员也相继离开,由原荣耀HR负责人李健接任CEO。业内人士指出,荣耀过去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华为断档留下的市场红利,但个别新品也曾因缺乏原创性而备受质疑。这些历史症结促使荣耀不断调整战略和战术。
在战略层面,李健在今年的MWC 2025舞台上宣布,荣耀将在未来五年投入百亿美元打造“阿尔法战略”,试图通过AI战略实现重整旗鼓。这意味着荣耀将不再单纯追求硬件参数和产品性能上的极致,而是将重心转向生态构建和能力建设。与此同时,荣耀在战术层面也进行了全面调整。
在内部组织变革方面,荣耀加快了人事调整步伐。这场被内部称为“雄鹰计划”的人员调整计划面向全体员工,涉及38个中国区核心岗位,其中45%的岗位负责人有所变动,90后占比达到24%。荣耀还新增了AI相关产业条线,设立一级研发部门“AI与软件业务部”,并组建新商业模式拓展部、新产业孵化部。
在产品策略上,荣耀密集发布新品。最近一两个月内,至少有6款新品上市,覆盖了线上、线下不同价位段机型。这种“机海战术”旨在拉升销量、提振渠道信心。在渠道策略方面,荣耀采取了更加精准的策略,根据机型的价位和定位,适配有差异的分货、零售打法,形成产品进销存的良性循环。同时,荣耀还积极重塑线下零售体系,拓展新的体验店,以谋求更大的规模。
在营销策略上,荣耀也进行了显著调整。过去,营销不足被视为荣耀的薄弱环节。但今年,荣耀加大了品牌认知提升和优质销售资源的投入力度。成为第一个对外宣称接入DeepSeek的安卓手机厂商,与爆款电影《哪吒2》形成IP联动,官宣人气艺人肖战代言数字系列等举措,都引发了市场热议。
现象级产品对于手机厂商而言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和品牌势能,还能帮助厂商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荣耀曾凭借荣耀50系列、X50系列等爆款机型取得不俗成绩。然而,在极致内卷的市场环境下,跟随式创新已成为常态。X50系列的卖点迅速被友商效仿,X60系列未能支撑起荣耀中端机的大盘,Magic系列也未能撼动友商在高端市场的地位。
尽管如此,荣耀依然具备打造爆款的基础。拥有超过14000名员工、研发人员占比超70%、全球体验店及专区专柜达52000个等优势资源。同时,荣耀还在AI领域发力,明确向全球AI终端生态公司转型的战略目标。考虑到荣耀此前已将IPO事项提上日程,这意味着荣耀更需要爆款品类来证明自己。
今年6月,全新的荣耀400系列将迎来首销。这一仗对荣耀至关重要。作为中流砥柱的数字机型,它能否引爆市场,将直接影响荣耀的未来走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荣耀能否成功突围,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