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京西智行这家跨国汽车供应链巨头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任全球CEO刘喜合接手的,是一个在中国市场表现平平、急需寻找新增长点的企业。
京西智行在全球拥有10家工厂、7个研发中心、1个软件中心和1个创新中心,然而在中国这一全球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它的表现却远未达到预期。尽管客户众多,但部分客户的销售额却极低,这使得京西智行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始终未能稳固。
面对这一困境,刘喜合决定采取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措施。他的首要任务是降低成本,通过裁撤低效和冗余的研发项目、关闭海外部分高成本的工厂和研发中心、削减冗余管理和外包费用等措施,将全球研发、管理费用和制造费用分别降低20%以上。这一“止血”策略迅速实现了企业经营的减亏。
紧接着,刘喜合着手进行组织“换血”。全球管理层和研发组织先后裁减了400余人,高管团队半数更替,并引入外部人才以激发组织的活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术式”调整,京西智行的管理层平均年龄降低了7-8岁,技术体系也回归到了产品经理主导的模式。波兰、墨西哥等生产基地还外派了中国骨干协助治理,增强了总部与海外的管理穿透和战略协同。
在战略聚焦方面,刘喜合砍掉了多个冗余产品线,将研发资源聚焦于磁流变减震器等核心领域。这一策略使得京西智行的爆款产品得以快速推出,并在中国市场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进攻态势。凭借磁流变减震器这一拳头产品,京西智行打破了外企定价体系,将高端技术平民化,迅速斩获了超百亿订单。
在中国市场的快速进攻中,刘喜合启动了市场销售“铁三角”组织变革。他打破了原有跨国公司的金字塔式以职能划分的组织架构,将销售、研发、交付三大核心职能整合为三位一体的闭环作战单元。借助钉钉数字化平台,全球各“铁三角”单元形成了网状协作生态,将跨国企业的决策周期压缩至极限效率。这一变革彻底颠覆了行业对巨型组织敏捷性的认知边界。
刘喜合的“止血-换血-聚焦-进攻”四步战略不仅实现了海外工厂的扭亏和中国订单的暴涨,更在制造业全球重构浪潮中验证了跨国企业转型的新范式。他通过精准的战略变革手术和本土化穿透策略,让京西智行的百年核心技术积累快速转化为市场穿透力。
在与钛媒体联合创始人刘湘明的对话中,刘喜合表示,降本增效是他最关注的企业经营KPI之一。他通过一系列措施降低了全球的经营成本,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经营性扭亏为盈。同时,他也非常看重中国市场的增长和整个产品战略的梳理。
刘喜合提到,京西智行过去的产品线过多,客户分散,导致在中国市场的总销售额很小。因此,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客户聚焦和产品聚焦,致力于打造极致性能和成本的大单品。磁流变减震器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例子。
刘喜合还导入了许多中国公司的治理模式,如华为的“铁三角模式”,以提高客户的对接和响应能力。他通过全球一对一访谈中层以上人员,发现原有组织结构冗余很大,因此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和管理层级的缩减。
在采购供应链上,刘喜合也进行了调整。他将采购由职能转变为区域,提高了决策和降成本的效率。同时,他也打破了跨国公司部门壁垒根深蒂固的问题,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跨职能协作模式。
刘喜合的改革措施不仅让京西智行在中国市场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也为其他跨国公司提供了宝贵的转型经验。在未来的竞争中,京西智行能否继续保持这一势头,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