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积压剧清库存难解长剧困局,自救之路何在?

时间:2025-05-22 09:57:29来源:钛媒体APP编辑:快讯团队

近期,影视圈内流传着一则消息:2025年被视为积压剧的“大赦年”,一批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期播出的剧集终于得以面世。这一波操作,是否意味着长剧市场正面临“冰河世纪”,需要通过放宽政策来挽救?长剧是否已步入黄昏,对于品牌方而言,长剧是否还值得投资?

事实上,去库存本就是行业常态,而指望积压剧救市,恐怕并不现实。按照惯例,杀青后二至三年未能播出的剧集,便被视为积压剧。积压时间越长,剧集售价越低,播出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然而,今年这一波积压剧的释放,却意外搅动了平淡的长剧市场。其中,《无忧渡》、《折腰》、《人生若如初见》等优质剧集的出现,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

但并非所有积压剧都能收获好评。《千秋令》、《落花时节又逢君》等剧集,即便播出,也未能激起太大水花,招商情况同样惨淡。这不禁让人思考,什么样的积压剧才有可能逆袭成功?答案无疑是,那些原本就具备高配置、高质量的剧集。例如,《无忧渡》拥有任嘉伦、宋祖儿等实力派演员,以及执导过多部古偶经典的林玉芬导演,开播后迅速收获好评,成为爱奇艺的口碑与热度双收之作。

同样,腾讯视频的《折腰》也凭借宋祖儿、刘宇宁等演员的出色表现,以及邓科导演、南镇编剧的强强联合,开播后热度持续走高。这两部剧的成功,再次证明了高配置、高质量对于剧集的重要性。

然而,并非所有积压剧都能如此幸运。例如,《人生若如初见》虽拥有强大的制作团队和演员阵容,但因积压多年,导致生不逢时,播出后口碑和招商情况均不尽如人意。这再次说明,积压剧不等于优质剧,更不等于待爆剧。长剧市场的低迷,并非几部大爆剧就能拯救的。

长剧市场低迷的背后,是资金困难、成本攀升、广告减少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长剧投资回报周期长、资金周转率低,导致资本向短剧等更容易赚钱的方向迁移。同时,长剧制作成本不断攀升,广告收入却持续下滑。这不仅限制了长剧的制作生产,也影响了剧集的商业化回报。

尽管如此,优质的积压剧或许仍然是品牌“捡漏”的好机会。一方面,积压剧招商难,广告主有机会以更低成本投中好项目;另一方面,能播出的积压剧已经排除了风险,相较于新剧反而更多了一分保险。例如,《无忧渡》在播出后凭借好口碑实现了商业化的逆袭,广告投放持续增加。

面对长剧市场的困境,观众和短剧并不应成为背锅者。微短剧与长剧商业模式不同,受众重合度不高,并非直接的竞争关系。而观众的变化,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长剧要自救,还需从内容入手。但这里的内容,并非单一标准下的“好内容”,而是应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平台和内容生产者应看到观众人群的细分和需求的细分,为广告主提供更精细化的内容营销玩法和价值。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