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金山落幕的红杉资本AI峰会上,一个关于AI未来的新共识逐渐形成:下一轮AI竞争的核心不再是单纯的工具销售,而是转向收益共享。红杉资本提出的这一模式性解释,预示着AI行业将从工具销售进化到协作服务,并最终实现成果导向的软件服务(Software as an Outcome)。
此次峰会中,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与Open AI的CEO山姆·奥特曼等科技领袖纷纷发声,强调了AI Agent(智能体)时代的到来。纳德拉表示,我们正目睹AI系统以全新方式解决问题,而奥特曼则宣布推出面向开发者的新Codex智能体,声称这是编程史上的重大变革。
在国内市场,科技巨头们同样嗅到了AI Agent的潜力。字节跳动、百度和阿里巴巴等大厂纷纷加速布局Agent应用。据知情人士透露,字节跳动内部已有多个团队在竞相开发Agent,百度则在最近的Create大会上推出了名为“心响”的通用Agent,而阿里巴巴则将夸克定位为“超级Agent”。
除了通用Agent外,大厂们还在垂直领域的Agent应用上加速布局。例如,阿里飞猪推出的“问一问”和百度旗下的“法行宝”等,都在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AI Agent作为大模型之后的第二波确定性浪潮,正在引发激烈的竞争。决定战局的关键除了各家的技术实力和生态厚度外,还包括对用户心智和用户习惯的占领。这意味着最终能够在这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可能只剩下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和腾讯等少数几家大厂。
在这场竞争中,第一个引起大厂关注的,是国产Agent团队Manus。该团队在2025年3月初突然上线了Manus,并迅速赢得了全球关注。主流观点开始意识到,基于主流大模型的Agent能够实现强大的实操型功能应用与用户体验。随后,大厂们开始加速布局Agent。
字节跳动是饱和攻击的典范。据晚点报道,在Manus出圈前后,字节跳动已有至少5个团队在开发不同智能体产品,而到4月底时,这一数字已达到7个团队。其中,字节的flow团队推出了名为“扣子空间”的协同办公平台,基于自研的豆包大模型构建,支持多种组件调用。
百度的动作同样引人注目。在Create大会上,李彦宏表示AI的终极价值在于应用落地,而智能体是连接模型能力与用户需求的核心载体。同时,百度推出了通用智能体心响,并宣布兼容MCP协议。
阿里巴巴也在加速布局Agent。凭借基础模型的优势以及对夸克、钉钉的加码,阿里巴巴在ToB和ToC端都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
从大模型的竞争到Agent的竞争,大厂们正在角逐的是技术加速后交互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态级别的入口争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大模型时代,DeepSeek凭借其技术的领先性,轻松获取了庞大用户量,而腾讯通过元宝对DeepSeek的链接,成功抢到了大模型时代的入场券。如今的Agent竞争同样如此,谁家的产品能够快速成型,就意味着对市场具有碾压级别的领先。
在Agent竞争中,基础模型能力、生态厚度和成本都是关键因素。百度、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在基础模型能力上不分伯仲,而生态厚度方面,各家选择有所不同。百度开放了大模型和千帆开发平台,阿里巴巴则把所有能力集合在夸克中,字节跳动则更愿意自身成为全新的Agent工厂。成本也是决定Agent能否成功蜕变的关键。Manus就因高昂的运营成本而难以普及。
尽管大厂们竞相布局,但Agent行业似乎还远未达到类似GPT的颠覆性临界点。从技术成熟度、商业模式落地到用户心智占领,Agent仍需跨越多重鸿沟。当前,Agent的核心能力仍高度依赖大模型,而模型本身存在局限性。同时,生态整合仍处于碎片化状态,不同Agent的功能调用方式差异显著,开发者需重复适配。用户对Agent的期待与实际能力存在落差,部分用户误认为Agent能完全替代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