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近期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犹如一剂强心针,为其从2023年的低谷中稳步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财报数据显示,该公司当季总交付量高达9.4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激增330.8%,环比微增2.7%。这一成绩不仅远超市场预期,也让小鹏汽车在众多造车新势力中脱颖而出,领跑行业。
销量的显著提升直接反映在了财务指标上。季度总营收达到158.1亿元,同比增长141.5%,整体毛利率和汽车毛利率分别攀升至15.6%和10.5%,实现了连续七个季度的稳步增长。尤为净亏损大幅减少51.5%,降至6.6亿元。
资本市场的反应同样积极。财报发布后,小鹏汽车美股股价在单个交易日内飙升13%,收报22.25美元/股,盘中涨幅一度突破16%,投资者信心显著增强。
尽管总营收环比2024年第四季度略有下降1.8%,但小鹏汽车的财务表现依然亮眼。尤其是汽车销售收入,虽然环比下降2.1%,但考虑到交付量的环比增长,单车收入的下降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点。2024年第四季度单车收入约为16.03万元,而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字降至15.29万元,降幅达4.6%。小鹏汽车财务与会计副总裁吴佳铭在电话会上表示,第一季度的平均售价可能是全年最低点,后续季度将稳步提升。
毛利率的提升是财报中的另一大亮点。整体毛利率达到15.6%,较去年同期提升2.7个百分点,较上一季度也提升了1.2个百分点。汽车毛利率更是从去年的5.5%大幅提升至10.5%,环比也提升了0.5个百分点。吴佳铭指出,这主要得益于降本工作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双重推动。
从产品结构来看,小鹏MONA M03和小鹏P7系列成为了销量担当。MONA M03第一季度累计销量突破4.7万辆,占总销量的约50%。而小鹏P7+上市仅五个月,就完成了第5万台新车下线。这些成绩的取得,无疑为小鹏汽车的销量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研发投入方面,小鹏汽车毫不吝啬。2025年第一季度,在智能驾驶研发上的投入高达19.8亿元,同比增长46.7%。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何小鹏透露,2024年研发总支出约为65亿美元,而2025年预计全年的研发支出将达到85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将用于AI领域的投资。图灵AI芯片的研发进展尤为引人注目,部分配备自研图灵芯片的车辆已进入生产环节,预计第三季度将更大范围放量。
何小鹏表示,小鹏汽车正在构建一个超越汽车本身的智能生态。机器人业务将与汽车业务形成深度协同,预计2026年进入量产阶段。这一战略布局不仅拓展了商业边界,还强化了核心技术能力的复用。
管理层在电话会上给出了明确的盈利指引——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这一目标的实现路径已经清晰可见:产品组合的优化将提升均价,图灵芯片的量产将降低成本,软件订阅服务的占比也将提高。销量提升是最基础的保障,预计第二季度总交付量约为10.2万辆至10.8万辆,同比上升237.7%至257.5%,收入预计为175亿元至187亿元,同比上升115.7%至130.5%。
2025年堪称小鹏汽车的产品大年。在产品规划方面,公司将在第二季度完成五款在售车型的年款升级与配置提升,夯实现有产品矩阵的竞争力。进入三季度,包括备受期待的G7在内的两款全新车型将开启交付,其中G7被寄予厚望,将成为细分市场竞争力突出的新产品。而第四季度将迎来战略级产品——鲲鹏超级电动车型的量产落地,进一步完善高端产品布局。
然而,盈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行业价格战的持续加剧给小鹏带来了巨大压力。特斯拉、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调整,迫使小鹏不得不跟进。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欧洲市场对中国电动车的政策变化,都可能影响小鹏的海外扩张计划。尽管如此,小鹏汽车仍在德国、挪威、荷兰等欧洲国家实现交付,并计划下半年进入法国、西班牙市场,在东南亚的本地化生产项目也在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