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钉钉作为一款企业级应用,正面临着如何在新的技术浪潮中找到产品与市场最佳契合点(PMF)的挑战。作为阿里巴巴在AI时代的明星产品,钉钉的商业化进程和盈亏平衡点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从财务角度来看,钉钉在去年的财报中公布了其2025上半财年(2024年4月至9月)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为2亿美元,并设定了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的目标。然而,在阿里巴巴近两个季度发布的财报中,并未提及钉钉的具体盈利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市场的猜测。
近期,钉钉创始人无招的回归,无疑为钉钉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变数。无招以其激进的产品主义理念,与前任负责人叶军的运营思维形成了鲜明对比。叶军时期,钉钉更侧重于通过PaaS平台构建生态,实现商业化,而无招则更加注重产品体验和客户需求。
据透露,无招回归后,钉钉内部的管理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考勤制度变得更加严格,早会、晚报总结等流程被严格执行。同时,无招还亲自参与了产品层面的调整,要求产研和设计团队对产品体验链路进行全面排查,包括场景梳理和付费墙调研。
在这一系列动作中,钉钉下架了部分产品功能,并取消了多个付费墙。这些变化表明,无招正在将产品体验和客户满意度放在首位,以寻找在AI时代下的新PMF。
然而,这一策略调整也可能导致钉钉的盈亏平衡点延后。原本,钉钉通过PaaS平台构建的生态和强大的销售策略,使得其续签和新开客户的确定性较高。但为了满足更广泛的客户需求,钉钉不得不放弃一些短期内能够带来收入的功能和服务。
尽管如此,无招认为,在AI时代,钉钉必须找到新的PMF,才能在未来撬动更大的市场。为此,钉钉正在探索XaaS(一切皆服务)的融合服务模式,将SaaS、PaaS、MaaS等多种服务模式融合在一起,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数字化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无招带领钉钉团队深入企业一线,与客户进行共创。通过走访调研,无招试图找到更多企业的共性需求,以指导产品的迭代和升级。这种近乎“再创业”的状态,与钉钉初创时期的精神不谋而合。
无招认为,在To B商业模式中,付费决策者往往不是产品的第一使用者,而第一使用者的声音又往往难以上传。因此,在AI产品的迭代过程中,最需要的是第一使用者的真实声音。这反过来也要求钉钉在产品设计上更加注重个人创造力的驱动,以满足企业和员工的多样化需求。
与此同时,钉钉也在平衡组织规则workflow驱动的产品基因与AI时代个人创造力驱动的企业需求之间的关系。这一挑战不仅存在于钉钉内部,也是所有企业管理者和一线使用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无招的带领下,钉钉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在AI时代找到新的PMF,以实现更可持续的商业发展。虽然这一过程可能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但钉钉的坚持和努力无疑为企业级应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企业级应用的市场竞争也将变得更加激烈。钉钉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属于自己的PMF,将决定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无招的回归为钉钉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考验。在未来的发展中,钉钉需要继续坚持产品主义的理念,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不断创新和迭代产品,以赢得市场的认可和支持。
同时,钉钉也需要加强与行业内的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同推动企业级应用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钉钉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实现更可持续的商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