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思科技,这家曾以iPhone玻璃组件闻名于世的制造企业,近期再次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不过,这次的焦点并非其产品创新或市场扩张,而是其财务决策与业务转型引发的广泛讨论。
2025年7月,蓝思科技宣布将于香港挂牌上市,这一消息与其近年来在A股市场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早在2025年6月,受美国对中国消费电子核心组件加征关税的影响,蓝思科技股价大幅下跌,单日市值蒸发超过360亿元。在此背景下,公司不仅向创始人周群飞家族分红12.3亿元,还悄然启动了港交所招股流程,计划募资约46亿港元。
蓝思科技的标签众多:果链企业、玻璃女王、湖南制造的代表。然而,此次赴港上市,似乎不仅仅是为了融资,更像是对其过往业务模式的重新定位。苹果订单曾是蓝思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如今却成为了其发展的天花板。随着苹果营收占比的下降,蓝思的盈利能力也受到了严重压制,毛利率已降至近十年来的低点。机构投资者的撤离、估值的塌陷以及股东结构的分散,使得蓝思在A股市场的信用支撑已接近极限。
在A股市场失去耐心的背景下,蓝思科技转向香港市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尽管港股市场对中资制造企业的包容度有限,但蓝思仍吸引了包括小米、瑞银等在内的十家基石投资者,认购金额超过14亿港元。这主要得益于蓝思在特斯拉、比亚迪等知名品牌中的客户基础,以及此次募资相对较低的市盈率。
然而,蓝思此次赴港上市也面临着诸多质疑。市场普遍关注其是否真的在主动扩张,还是因A股市场故事讲不下去而来换条赛道。毕竟,蓝思在A股市场的大规模分红与项目进展缓慢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市场对其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
蓝思科技的崛起得益于苹果,但其当前的困境也同样与苹果紧密相关。苹果订单的下滑并非蓝思成功拓展新客户的结果,而是苹果自身压缩采购量、加快切换供应商造成的。在“果链”内部,苹果从不让任何一家供应商变得太重要,以维持绝对的议价主导权。这导致蓝思为了跟上苹果的产品迭代,持续投入高强度的资本开支,但利润却不断被压缩。
为了摆脱对苹果的依赖,蓝思科技开始布局车载玻璃、笔记本盖板、可穿戴设备等方向,并试图推动产品技术向更高附加值领域延伸。然而,尽管蓝思展示了折叠屏玻璃、汽车玻璃、人形机器人等新的业务增长点,但这些业务目前仍处于研发期或验证期,盈利模型尚未跑通。因此,蓝思的转型之路仍然充满挑战。
从财务数据来看,蓝思科技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保持稳定增长,偿债能力也维持在行业健康区间。然而,这些“报表上的好看”并不足以重建投资人对这家公司的信任。问题出在蓝思的资本逻辑上:一边是大规模募资用于新业务扩张,一边是高额分红给创始人家族。这种“拿着募资搞分红”的操作直接击穿了机构投资者的信任底线。
此次赴港融资,是蓝思科技对上述信任缺口的正面回应。蓝思希望通过香港资本市场搭建一个新的信用场域,从而挣脱A股投资人对其旧叙事的束缚。除了资本市场的“换场”,蓝思还在寻求制度层面的背书,如申报工信部的“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计划等。
然而,这些努力能否弥补此前在A股市场造成的裂痕仍是一个未知数。港股投资人更看重现金流的“成色”与“方向”,以及清晰的客户结构、可落地的新产品和能支撑起估值的产业未来。蓝思科技能否在香港市场重拾信心,还需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