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一项创新性的能源与农业融合项目近日成功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渔光互补技术的又一里程碑式进展。
该项目巧妙地将一座规模宏大的250兆瓦光伏电站与渔业养殖相结合,由北京总部的大金重工公司倾力打造。据大金重工介绍,这一项目不仅展现了土地资源的极致高效利用,更为清洁能源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位于唐山市的这一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占地面积约353公顷。若仅用于传统太阳能发电,这片土地将失去其他利用价值。然而,大金重工在这片鱼塘之上,巧妙架设了37万片先进的双面太阳能电池板。这些电池板独特之处在于,其正反两面均能捕捉阳光,尤其适合安装于水面之上,因为水面反射的光线能有效照射到电池板的背面,进一步提升发电效率。
大金重工在官方社交媒体上透露,该项目预计年发电量可达约4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12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万吨,对改善当地空气质量具有显著贡献。公司强调,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领先地位,展现了其持续创新、致力于构建净零排放未来的决心。
渔光互补系统的优势不仅限于能源生产。在炎热的晴天,太阳能电池板为鱼塘提供了必要的遮荫,有效降低了水温,促进了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减少了水产养殖中的病害发生。同时,遮荫作用还减少了水面的蒸发和水分流失,对渔业生产构成了积极的影响。
水面光伏电站相比陆地光伏电站,具有更高的发电效率。据环境与能源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得益于水的冷却效应,水面光伏电站的效率可高出陆地电站15%。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渔光互补项目的可行性和优势。
事实上,大金重工并非渔光互补领域的先行者。早在2022年,协合新能源便在中国河北沧州一工业园区内的鱼塘上方建设了一座70兆瓦的光伏电站,开创了渔光互补的先河。而在全球范围内,挪威三文鱼和鳟鱼生产商Emilsen Fisk也宣布,其渔场上方的漂浮式光伏电站已显著减少了柴油使用量,降幅高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