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2025年上半年度的IPO受理概况已经公布,揭示了市场的新动向。
据Choice数据统计,今年前六个月,北交所共接纳了115家企业的上市申请,这一数字相较于过去三年同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在这批申请企业中,12家已进入问询阶段,而7家企业的审核流程因需更新财务报告而暂时中止。
随着IPO进程的推进,市场对于北交所上市热度及其IPO审核标准是否有所调整的讨论愈发激烈。对此,北交所通过最新一期的《发行上市审核动态》进行了回应,明确表示当前的上市标准未发生变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仍可按规定申报,交易所将严格按照既定标准执行审核工作。
上半年,北交所的IPO问询聚焦于企业的创新特质、业绩真实性及募集资金用途等方面。例如,对于部分企业在招股书中声称其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填补国内外空白的说法,北交所要求提供量化证据;同时,多家公司被问及是否能持续满足发行上市条件。
北交所在《审核动态》中重申了公开发行并上市的四类市值及财务指标要求,涵盖了从预计市值不低于2亿元至15亿元的不同标准,以及与之对应的净利润、营业收入、研发投入等具体指标。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张可亮指出,最新一期的《审核动态》主要解答了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拟申报北交所企业的业务咨询注意事项,二是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在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方面的要求,三是对近期咨询较多的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的提示。这些信息的及时沟通有助于中介机构及发行人更好地理解北交所的精准定位与包容性。
北交所强调,其上市门槛与审核尺度维持不变,坚持“成熟一家、推动一家”的原则。在审核过程中,北交所高度重视企业的创新性,并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同时,北交所还发布了相关指引,对上市标准的具体理解与适用进行了细化规定。
针对信息披露的常见问题,北交所明确要求发行人及中介机构需重点关注四大方面,包括确保基础信息的准确性、申请文件的同步更新、规范引用法律法规及业务规则,以避免信息矛盾或引用失效条款。
北交所未来将加强对IPO审计质量的关注,并实施关键合伙人轮换的新规定。随着《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准则第1号》的正式施行,北交所要求申报会计师严格遵守新规,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实体的关键审计合伙人任职时间不得超过五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北交所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为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目前正处于发展红利期。然而,部分已上市中小企业仍面临盈利能力波动大、科技属性不足等问题,这是未来需要重点改进的方向。
截至2025年6月30日,北交所在审企业数量已达到189家。在高质量扩容的要求下,北交所或将加快发行节奏,使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专精特新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融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当前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市值分布较为分散,但随着市场的持续发展与完善,以及更多优质企业的加入,未来有望出现更多市值超百亿的上市公司。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指出,北交所凭借明确的市场定位、相对较低的上市门槛,以及对创新能力的高度重视,持续吸引着专精特新企业的关注。特别是6月推出的专精特新指数,不仅提升了市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认可度,还为投资者提供了更清晰的投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