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A股新股发行低迷,券商投行转型综合金融,港股IPO成新蓝海?

时间:2025-07-18 18:37:21来源:界面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在2025年的上半年,A股市场新股发行情况依然显得较为低迷。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尽管新股发行数量达到了40只,同比增幅为33.3%,但发行规模仅为327.5亿元,同比仅增长了13.2%。具体来看,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的新股发行规模分别为171.33亿元、56.19亿元和99.99亿元。

与过往几年相比,这一数据并不亮眼。2025年上半年新股发行数量仅相当于2021年上半年的16.3%,2022年上半年的18.3%,甚至不到2023年上半年的四分之一,处于近五年来的最低水平。募资规模方面,也远低于前几年同期水平,仅为2021年同期的15.5%,2022年同期的22.5%,以及2023年同期的20.3%。

面对这一形势,券商投行的工作重心开始发生变化。记者了解到,许多券商正在着力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积极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例如,中信证券强调将重点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相关企业;中金公司则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加强A股能力建设,并拓展优质企业覆盖面;国金证券新设了新兴产业与战略事业部,以开拓资本战略咨询业务;申万宏源则提升了“行研+产研+投行”协同模式的有效性。

投行业务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专业能力的提升与风险防控。多家券商表示,将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投行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严格把控业务风险,完善风控体系。中泰证券强调,将不断完善投行业务内控体系,持续提升业务执业质量。同时,中小券商也在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发力特色业务,如财达证券持续巩固并扩大债权业务规模,中原证券则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A股IPO风向也在发生变化。据广发证券投行业务负责人介绍,2025年监管层释放出积极信号,例如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允许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上市,并优化审核流程,提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包容性。消费类企业通过审核的案例也在增多,显示监管层对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消费企业持开放态度。这使得相关企业更有信心和动力推进上市进程。同时,A股IPO排队企业数量骤减,监管层释放“常态化审核”信号,企业对市场改善的信心增强。

相比之下,港股IPO市场则持续回暖。2025年上半年,港股主板共有42宗IPO,首发募资金额合计约1067亿港元,同比激增约708%。这一募资额不仅大幅超过2024年全年,也超越了2023年全年。港股市场的回暖得益于政策红利释放、中资企业国际化布局加速以及港交所市场改革的深化。港交所新增特专科技公司18C章节,允许尚无收入、无盈利的“专精特新”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并优化上市机制,推出符合资格A股公司快速审批时间表,吸引更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

面对港股市场机遇,券商积极布局跨境资本运作领域。中信证券表示,将加强港股股权融资、GDR以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股权融资业务,并开拓中资离岸债、海外市场美元债等债权业务,以及跨境并购业务。国金证券也计划持续加码投入,进一步深化在港股IPO市场的战略布局,聚焦科技、媒体及通信、消费零售、医疗健康等优势赛道,为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港股IPO受理情况也颇为可观。广发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预计,自2025年下半年起,A股公司赴港股发行上市的热潮将更加显著。从竞争格局来看,中资券商在港股IPO保荐人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港股上市浪潮将直接带来港股上市费用的增长,有望在港股市场敞口大、港股投行收益高的一流投行将从中受益。

更多热门内容